艺人传说,拉花过去并没有自己系统的音乐,只是以一些简单的打击乐伴奏的,现在的吴家垴拉花就仍保留着这种特点。今天所听到的拉花音乐也并非专为拉花所配,至于这些乐曲的由来,艺人中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是南正村人武金,官至主持礼仪的太常寺卿,告老还乡带回了宫廷音乐,如南正已故老人张淮等介绍拉花曲牌中的"万年欢"、"爬山虎"等,据老辈人讲在元朝就流行了。《中国古代舞蹈史》中提到元朝宫廷宴乐起奏中就有"万年欢",可见武金将宫廷音乐流传于民间也是可能的。另一种说法是由寺庙僧道所传。过去僧道擅长吹奏乐器,乐手多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或切磋技艺,或让他们收徒传艺。井陉南石门的拉花乐队便是罗钵寺的僧人培养的。"小儿番"这首曲牌便是寺庙做醮常用的曲子。 过去水平高的拉花乐队不仅服务于舞蹈,而且也独立地作为特定寺庙的"朝拜神乐"使用,而"拉花"的内容或欢或悲、或愁或喜,均采用一成不变的音乐,和谐中不无不和谐。有些村的拉花就是先从这个寺庙学会音乐,再从另一个地方学会舞蹈,最后合在一起的。所以,拉花的音乐和舞蹈并非并存并现的。这一点恰与《正定府志》中所述相吻合:"古者,舞不与歌奏同时,……今文庙之舞与歌奏合一。故乐一奏,而声容兼备焉。"可见,作为参加民间祭祀活动的"拉花"音乐也很可能是"舞与歌奏合一"后形成的特定音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