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造的栖霞山

家乡区县: 江苏省栖霞区

栖霞山公园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距太平门20公里,西北与北面环绕长江,南有沪宁铁路,东与江南水泥厂毗邻,西临栖霞镇,总面积312.34公顷,周长约7.5公里,绿地率99.28%。园内景观有栖霞寺、千佛崖、舍利塔、唐明征君碑、彩虹明镜、霜红苑、珍珠泉、白乳泉、桃花涧、叠浪岩、碧云亭、太虚亭、畅观亭、试茶亭、桃花扇亭、德云亭、湖心亭等。地理历史

栖霞山公园因山得名,栖霞山是茅山楔入南京地区之北支,全明镜湖

山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幽谷深邃,林木茂密,巉石俊秀。《栖霞寺修造记》云:“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还有称栖霞为“第一金陵明秀山者”,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栖霞胜境”亦此,1983年4月新评“金陵四十景”中亦有“栖霞丹枫”景名。传说昔时山间盛产甘草、野参、当归等养生滋补中草药,皆有摄生之效,故俗称摄山;又因整个摄山自主峰以降,形如雨伞,亦名伞山。

栖霞山由三山二涧组成。中峰最高,海拔284.7米,称凤翔峰,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峰。1972年,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建调频台于山顶,山峰被削平约10米高度。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4]

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明 张宏《栖霞山图》

明永乐、万历二帝南巡时,都曾游历此山。地方官府还在寺后中峰建行宫,为万历驻跸之所。1634年,明代画家张宏以栖霞山为画题,创作了一幅《栖霞山图》,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栖霞山图》是明朝时期栖霞山的唯一历史影像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5]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皆受严重破坏。清末民初,宗仰禅师重建。

建国后,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栖霞山风景资源开发。1956年辟栖霞山为寺庙园林,成立栖霞山管理处,随之修缮寺殿庙宇、亭台楼阁,绿化方丈庭院。195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1963年7月27日,栖霞山管理处与栖霞寺签订协议,栖霞山产权归栖霞山管理处,管理处每年补贴寺庙7000元。“文革”期间,寺庙被作为华东煤炭勘探队四营驻地。山上停止植树,原有林地亦缺少抚育管理,致使山林荒芜,寺庙与山亭颓废。

1979年后栖霞寺开始修复,整修工程于1980年10月竣工,并移交佛教协会管理。1981年开始继续每年补贴寺院7000元。1986年5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大门至千佛崖畅观亭,两侧以山沟为界,面积约7公顷的景区,划交栖霞寺管理。

哇GQQ(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