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郁芬芳

家乡区县: 湖南省沅陵县

地方风俗 折叠

巫傩文化

巫傩文化,实为祭祀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亦称巫教文化。巫傩文化分巫教文化、傩文化两个部分。巫傩文化
巫傩文化
巫教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盘古,傩文化包括还傩愿、傩戏、傩技表演等。

明香节

明香节是沅陵人祭祀盘古的特有形式。《辰州府志》风俗卷十四有记载。 "降香",又名"跳香"、"明香大会"。于每年秋后的十月十五至十六(盘古辰日)举行。 明香时,全寨人集中于此,欢乐两天。

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是由傩、傩祭、傩舞发展而来的,它原本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逐渐增加娱乐性成分。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戏曲中成为一块活化石。 因为它是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的产儿,所以傩戏一般都有宗教、神话的内容。

傩技

傩技是傩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其原意,一是表现先人的农耕文化中的娱神娱人竞技本领;二是以其高难的动作,达到驱邪逐鬼和为人解厄除难的目的。傩技有三四十种,主要有上刀梯、踏火海、踩火犁、衔红铁,吐红火、吃竹签、下抽锅、吃瓷瓶、藏龙卧虎等。福建、湖北、云南等地流行的傩技,内容大体相似,形式略有差别。

上刀梯

上刀梯(上刀山) 在坪坝里立一根高高的旗杆,杆上交错插着数十把锋利的长刀,刀刃向上,寒光逼人。由一巫师从下到上赤着脚板攀登。巫师一边吹着牛角号,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如走平川般爬至杆顶。

龙舟文化 折叠

沅陵赛龙舟源于远古,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相传是为纪念五溪各族的始祖盘瓠。盘瓠后,其子孙按照当地巫祭习俗,划龙舟游弋沅水为其招魂。沅陵传统龙舟赛历经上下几千年,已形成"偷料"、"关头"、"赏红"、"抢红"、"砸船"、"两大观点"、"三大流派"等一部厚厚的"沅陵龙舟经",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湘西沅陵传统龙舟文化。

2002年,沅陵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全国龙舟邀请赛。同年,沅陵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唯一的"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并指定沅陵为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赛场。沅陵龙舟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沅陵龙舟赛被誉为"当代农民最大的体育盛事"。

鸟文化 折叠

沅陵鸟文化是沅陵土家人兴起和传承的最具特色的文化,主要盛行于县内具有"中国鸟乡"之称的火场土家族乡。沅陵县鸟文化主要与火场土家族乡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山寨古址、长征遗迹、"地下明珠"和"地下迷宫"之称的无源洞风景区)和浓厚的民族舞蹈、山歌小调等民俗风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越来越兴盛。

山歌号子 折叠

沅陵山歌腔调繁多,异彩纷呈。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歌词沅陵山歌号子
沅陵山歌号子
朴实、想象奇特、比喻巧妙,生动鲜活。沅陵的劳动号子有数十种之多,最著名的当属"船工"、"车水"和"盘木"三大号子。沅陵山歌已进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方言俚语 折叠

沅陵县内方言,分汉话和乡话两类。

沅陵汉话以县城话为代表,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是县内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由于地域关系,各地语音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五个方言片,即东南部片、南部片、西南部片、西北部片、东北部片。东南部片以怡溪话为代表,分布在原官庄区境内怡溪流域,发音清晰柔和朴实,多带下滑儿化尾声,但在夷望溪流域,又带有桃源和安化口音;南部片,俗称"死客子",分布在原凉水井区蓝溪流域和原麻溪铺区荔溪下游,其语音粗犷豪放,多团音;西南部片,以舒溪话为代表,分布在原麻溪铺区的舒、杨二溪流域和原太常区的丑溪流域及乌宿区的酉溪流域,带有辰溪、泸溪话音调;西北部片,以深溪话为代表,俗称"蝴蚂闹",分布在原乌宿区内的明溪流域和军大坪、北溶两区境内,明溪话兼永顺口音,朱红溪上游语音带有张家界(原大庸)话口音;东北部片,以洞庭溪话为代表,分布在原麻伊洑区和原官庄区的黄壤坪乡一带。洞庭溪,古为通往慈利的陆路交通要道,其原七甲坪、蚕忙、楠木乡一带的语言,古汉语音韵犹存,带有慈利口音。区内五强溪、怡思溪、大别溪流域的原麻伊洑、柳林汊、黄壤坪乡语音接近桃源语音。

沅陵乡话是乡话区内人民自己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县西南酉溪、丑溪、舒溪、杨溪、荔溪流域,即原麻溪铺全区和原太常区的舒溪口、栗坡、丑溪口乡,原乌宿区的棋坪、清水坪乡,原凉水井区的渭溪乡,以及原沙金滩、太常、白田乡的大部分村组,原乌宿、落鹤坪、高砌头、深溪口、张家滩乡的部分村组。讲乡话的人口约23万,占沅陵县总人口的40%。

sunny897558437(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