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梅(1914-1967),湖南桃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曾任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先后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7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王其梅,湖南省桃源县人,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王其梅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联交际股股长,中共河南西华中心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新四军第4师33团政治委员,河南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豫西军区桐柏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18军53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18军副政治委员兼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进藏部队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军区后方司令部政治委员,后兼昌都警备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守卫祖国边陲和西藏建设事业上。
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受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不白之冤,受到了残酷的摧残和折磨,但他仍在病榻上极其艰难地写出了《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二文,心里时刻想着西藏的建设。1967年8月15日,他在弥留之际,嘱咐其妻:“请求党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含冤溘逝,年仅54岁。1979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为他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
立志革命,追求真理
王其梅,字时英,号魁伯,曾用名王时杰、王翰伯。1913年1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三阳乡王家坪一个地地主家庭。1931年王其梅初中毕业后进入北平私立弘达学院读书,1932年,他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同学沈继芳经常向他传播爱国思想,使他的思想由反对封建家庭,发展到挽救民族危亡,向往共产主义事业。经沈继芳介绍,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担任二十三支部书记,1933年1月又经沈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王其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真理,并以各种方式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34年秋,王其梅在中国大学学经济,党内任经济系支部书记。在学习期间,他进行革命活动被校方发现后,令其转学。1935年9月离开中国大学,转入民国学院,并担任学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兼西城街头支部书记。在1935“一二·九”运动中,王其梅曾两次组织民国学院的革命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被选为民国学院抗日救国会交际股长。
1938年2月,王其梅代表学院出席了北平学联会,并任学联会交际股长和党团委员。之后,又以北平学联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筹备会,并公开参加筹备会的各项活动。
南下抗日,奋战西华
1936年12月,王其梅来到西华县,与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县委书记王子英接上关系,担任普理学校教员(校长是县委书记王子英),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 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根据全国人民一致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形势,王其梅立即协助校长王子英组织全校师生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西华县抗日救亡的高潮。
1937年4月,王其梅兼任豫东特委交通站站长。该站是党的秘密组织,负责上级派往豫东和华中的干部接待和中转工作。“七·七”事变后,王其梅接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普理学校校长职务,全面主持西华县党内的工作。1937年底,王其梅根据豫东特委的安排,在普理学校所在地陵头岗举办了有三百多人参加的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亲自担任教官和队长。王其梅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在训练班学员中先后发展党员二十一名。这期抗日干部训练班的举办,不仅为西华、扶沟、淮阳等县培养了—批抗日骨干力量,也为不久后豫东地区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重返豫东,开辟新区
1946年7月9日,王其梅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水东解放区(当时叫冀鲁豫边区六地委六军分区),担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王其梅到水东后,首先传达了上级对水东如何反围剿的指示精神。接着和军分区司令金绍山率分区武装配合前来支援水东解放区反围剿斗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旅,于7月12日一举歼灭柘城守敌,端了敌纵队司令张岚蜂的老窝,缴获大批物资和武器弹药,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46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陇海破击战役,王其梅和金绍山率领分区武装积极配合,先后袭扰开封机场,攻克通许县城,从而牵制敌一个正规师及四个保安团不能东调投入陇海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晋冀曹豫野战军。11月,国民党发动了对水东解放区的第四次围剿。王其梅率分区武装在杞南刘寨一举歼灭了敌六十四旅一九O团,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计划。12月12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豫皖苏区在睢县平岗成立,吴芝圃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张国华任军区司令员。同时,以冀鲁豫边区六地委六分区和原华中八地委八分区为基础,成立了三个地委三个分区。王其梅任一地委、一分区书记兼司令员、政委。王其梅在一地委工作期间,国民党曾派王其梅的二弟王其桂作说客。王其桂看到其兄立场坚定,未敢策反。
1948年10月24日,河南省会开封第二次解放,王其梅奉命参加开封的解放和接管工作,担任开封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征战江南,进军西藏
1949年1月28日,王其梅奉命任十八军党委委员、五十三师政委,并着手部队的筹建工作。同年3月,他随军南下,渡江后,一边迫歼逃敌,一边高速行军。部队经安徽转战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于十二月到四川,不久王其梅调任十八军副政委,负责川南地区的接管工作,并兼任泸州地区军管会主任。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开展了建立各级政权、治理社会治安等工作,稳定了社会秩序,打开了这个地区工作的新局面。
1950年初,党中央决定和平解放西藏,命令十八军准备进藏,建立西藏工委。王其梅调任西藏工委委员兼任十八军政策研究室主任。亲自到藏族群众中去作调查,向上层人士、士司头人请教。经过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材料,为中央制定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长期建藏,风范永存
先遣支队进抵拉萨初期,形势十分严峻。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乘解放军主力未到,阴谋撕毁《协议》。面对这一切,王其梅号召全体指战员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地宣传、贯彻、执行《协议》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实际行动影响、团结藏族各界人士,消除民族隔阂,挫败个别反动分子的阴谋,很快赢得藏族各界人士的信任,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1952年1月,西藏军区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委。王其梅调任副政委。为了解决运输补给和加速西藏的建设,中央决定尽快修建康藏公路。同年12月,王其梅到西藏军区后方司令部兼任政委。
王其梅热爱西藏,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建设西藏的伟大事业。1953年,中央组织部曾决定调他到北京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他亲自去找贺老总,坚决要求继续留藏工作,得到批准。1957年,中央根据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调他到西南局工作,他仍坚持留在西藏。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这时正在北京住院的王其梅立即要求出院。带病从北京回到西藏,参加平叛斗争。1962年,王其梅调西藏军区和西藏工委工作。次年3月,兼任工委副书记。一九六五年兼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多次受到残酷的迫害。1967年周恩来总理将他接到北京。这时重病缠身的王其梅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极大的痛苦,艰难地写出了《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这是他在困境和病危中最后对党和西藏人民的贡献,也是他的临终遗言。1967年8月15日,病情恶化,溢然长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