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狄
长狄亦作"长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16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虞夏时防风氏、商代汪芒氏的后裔。因其人特别长大,号为长狄。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今河南省封丘县南,可能因长狄得名。长狄曾从属于赤狄,组成北狄国。《左传》载有兄弟五人,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如。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而分裂。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公元前607年为齐、卫所灭。
强盛时期
太行山两侧,即今河北、山西两省的中部与北部,在狄人见于记载以前有北戎。《春秋》与《左传》所记,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北戎侵郑”,前706年,“北戎伐齐”。在这以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宣王时,“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在今山西省隰县一带。《左传》僖公十年,即公元前650年,“齐侯、许男伐山戎”。社预《注》认为“北戎即山戎”,孔颖达《疏》又征引杜预《春秋释例·土地名》说:“北戎、山戎,无终为一。”这个山戎是指太行山地之戎,与燕山及以北的山戎非一种。无终,《逸周书》称之为“代狄”,《后汉书》说:当战国初叶秦厉公灭大荔时,“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清代江永认为春秋初的北戎在黄河以北。当时黄河绕太行山东北流,侵郑、伐齐及齐许联军所攻伐的北戎,是在今河北省中部出没于太行山的戎人部落,晋国所败的北戎,在太行山以西。出没于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戎人部落,其地理位置与西戎及伊洛之戎有区别,族属如同上所述是接近的。公元前661年,,周惠王十四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是为了拯救燕国,这里所称山戎,分布在燕山及其以北,齐桓公进军一直到了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南,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南。分布在燕国以北的山戎,是战国时东胡人的先民,与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北戎属于不同的族系,两者虽都因分布在山区称为“山戎”却不能混同,而误为是一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