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人间四月天

家乡区县: 德阳市旌阳区

林徽因(1904.6.10—1955.4.1),生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六月西子湖畔,卒于她最爱的人间四月天。她的墓碑上这样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林徽因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林徽因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林徽因结识了在英国留学的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在日坛草坪讲演,由林徽因搀扶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同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随后的时间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四处走访考察,研究古建筑,并单独或合作发表了数篇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林徽因在进行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北平解放过程中以及解放后,林徽因与梁思成一直为保护北平的重要文物古迹而奔波,无奈未果,在这样的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1951年,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同时,她还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致力于挽救濒临失传的景泰蓝工艺。1954年6月,林徽因当选为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4月1日6时20分,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了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2004年,林徽因诞辰100年之际,人民网曾发表题为《追忆林徽因百年见幽兰》的特别报道,文章中这样评述林徽因“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奇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仰止当世,光照来人。如果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也许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读到的一定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
正如文中所说,不少人为林徽因过早的离世而扼腕叹息,但是对于林徽因来说,她的一生并不残缺,反而是一片绚烂的风景,她的人生境界达到了常人无法企至的人生大境界,她不愧为“站在塔尖上的中国女性”。她的儿子梁从诫说:“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你母亲幸亏去世的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间,父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
林徽因儿子这样的一番话,也许对于后世喜爱林徽因的人们多少有些慰藉吧!许是继承了些她堂叔——那位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而勇于赴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身上的傲骨,的确,林徽因是刚烈的。北平解放后,为了保住北京的古建筑,她怒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并说要是拆了天安门前东西两座“三座门”,她就吊死在那里,再到后来的拒绝吃药救治自己的肺病,她执著起来时,瘦弱的身躯竟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在抗战时期,梁从诫曾问林徽因,如果中国亡了,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笑了笑说:“中国知识分子还有个老传统嘛,门口不就是条扬子江吗?”梁从诫听了非常震动,又急着问:“我一个人在重庆读书,你们就不管我啦?”林徽因说:“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也就顾不上你了。”
如此从容,轻描淡写间,便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在历史的滚滚大潮面前,她不过是一介弱女子,一个知识分子,她没有翻天覆地的神通,所剩的不过是自己的一条命,随时做好了壮烈的准备。
中国的文人,心中都有一个临江的屈原,在无理想的人间,敢于抱石沉江;胸中都有一个乌江的霸王,在无路可走的人间,敢于刎剑绝路。一旦有这种准备,无路的时候自有康庄大道接引,亡身之前,自是恬然面对。无法想象,这样的林徽因遇上文革,将会是怎样一番碰撞。借用她女儿梁再冰的话:“此时离去也许还是她的福分”,在那个时代的暴风骤雨来临之前,她在一片安静祥和之中合上双眼。
林徽因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对于爱美爱艺术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林徽因来说,51岁告别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遗憾。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里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她走了,在一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回顾与她同年出生的邓小平、巴金,一位给新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是名震中外的文坛巨匠。在他们的光环面前,林徽因单薄的身姿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样一位倾城女子,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步调,身处乱世,心却永远活在温暖的人间四月天,安之若素,拈花缓行,犹如一朵白莲,兀自盛开在时光深处,幽静却不失娉婷。当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倾倒,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与她执手偕老,最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沈从文、胡适、费正清等都是她的至交,对她称赞不已。
她静时若处子,动时则惊天动地,摧枯拉朽,不死不休。为了理想的芳华,她跋山涉水,甘于清贫;为了捍卫她最爱的老北京城,她宁愿“螳臂当车”,以死相逼;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心念念的还是面临失传的中国瑰宝——景泰蓝工艺。即使到了最后,她和丈夫用生命守护的一切都在新中国的推土机下灰飞烟灭,可是她的思想,她灵活多变的思维,她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都通过她指尖的笔永久的流传了下来。她不仅是优秀的建筑学家,还是胡适口中的“中国一代才女”,是卓越的诗人。她笔下的文字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在建筑学上的造诣使得她的诗格式严谨,富有格律,她也是“新月诗派”最早的一批成员。
她以短短五十一载的年华,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厚度,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她似一道闪电,劈开了浓厚的黑夜,哪怕转瞬即逝,却亮彻云霄,她是美丽与智慧的绝唱,用才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璀璨的华章!
荷尔德林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林徽因便是如此,金岳霖懂得,因此为她献上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或许是林徽因这一生最好的写照了吧!

Vampsa(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