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的耀眼光环———渤海文化

家乡区县: 黑龙江省宁安市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渤海文化是其中的一个耀眼光环,渤海文化在中国关东黑土地文化中占据特殊的地位。渤海上京故城(龙泉府),位于宁安市渤海镇,是当今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中世纪都城遗址,据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渤海国共传国229年,历经十五代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有关研究渤海国历史及文化的资料,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实在是太少了。但是在《旧唐书》、《新唐书》中有关记载还是较详细的。此外,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通史》、《金史》等书中也均有记载。
《新唐书》载:“中宗时,使侍御史张行岌招慰,祚荣遣子入侍,睿宗等先天中,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都督,自是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这是渤海族名的来历。唐代时郡高于县,下辖县,渤海郡王,是唐代的一个地方政权的军政长官。大祚荣、大武艺唐王朝都被册封为渤海郡王。安史之乱后,渤海仍不断向唐王朝朝贡,唐肃宗深为感动,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进封大钦茂为渤海王,“渤海国”名,正式从此开始。“渤海国”的含义,仍是唐王朝的地方政权,渤海从大祚荣开始,传国十五位王,都是经唐王朝册封,方能认可。
《新唐书·渤海传》载:“初、其工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对史称“海东盛国”的渤海文化进行研究,其意义极为深远。
著名渤海史学家金毓黻先生在其大作《渤海国志长篇》的“叙例”中说:“渤海立国,始自唐武后,讫干后唐明宋,草祚二百二十九年,几与唐相眙终,称为海东盛世,淘不诬矣。”那么渤海立国的主体民族是哪一个民族?史料中明确记载,渤海国是我国唐代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建立的,靺鞨在秦以前称为“肃慎”,《竹书纪年》载:“息(肃)慎我北土也。”在殷周时就已和中原有着密切联系,就已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向中原朝贡的贡品是木若矢石弩”。汉代时,族名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由山、黑水七部。到隋代,族名称为靺鞨,唐初分为数十部。其中以黑水部最为强大,分布臣今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流域及东北的广大地区。当时臣服于中原王朝,隋末唐初时,中原大乱。靺鞨诸部有的附于突厥,有的附于高丽。
在公元七世纪中期,唐灭高丽,靺鞨首领大祚荣降唐,迁居到营州,即今辽宁省朝阳,武则天百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攻陷营州,大祚荣等参与其事,所以唐王朝派大军来平叛时,大祚荣等便率众东逃,武则天赦其罪,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受命,被唐斩杀,后乞乞仲象亦死,柞荣迎战,大败官军,祚荣骁勇善战,靺鞨人和高丽遗民等纷纷归附,势力强大,后归于唐。
唐王朝为了有效的治理东北边疆,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于黑水靺鞨地置黑水军,次年置黑水都督府,任命黑水靺鞨首领为都督,并领该州刺史,同时派内地官吏任长史。渤海为忽汗州都督,由此可见东北疆域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渤海人敏而好学,能积极地吸取中原的先进文化,由于师法盛唐,进而加快了渤海的封建化,使渤海地区华风大炽。被史家称为小中华,渤海盛国,其管理的区域南到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界,西接契丹,东至大海,北抵黑水,由于深受盛唐影响,其行政制度和行跛区制,完全仿唐,大仁秀时期,把整个区域设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以肃慎故地为上京龙泉府、领龙、湖、渤三州,府治龙州府,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渤海镇。中京显德府,领显、卢、铁、汤、荣、月、兴六州,府治显州城,故城即今吉林省敦化敖东城;以馘貊故地为东京龙原府,又名栅城府、统庆、盐、彩、贺四州,府治庆州城,故城在今吉林省珲春西南八连城;以沃沮故地为南京南海府,领沃、晴、椒三州、府治沃州城,故城在今朝鲜咸镜南道之咸兴;以高丽故地为西京鸭绿府,领神、恒、丰、正四州,府治神州城,故城在今朝鲜慈江道鸭绿江东南岸之长城里。
虽然了辽灭渤海,大火焚毁上京龙泉府,但是存留下来的遗址、遗存、文物依然证明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渤海国作为唐朝的一藩属国,崔忻井石碑是渤海国从属于唐王朝的物证。上京故城遗址、大石佛、石灯幢、八宝琉璃井等文物、遗址所显示的文化信息,可以看出渤海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师法中原的历史印证。
渤海国政治制度是仿效唐王朝,国王总揽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最高权力机构为“政堂”、“宣诏”、“中台”三省,为管理、审核、行政三大机构,相当于唐朝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设置忠(吏)、仁(户)、义(礼)、智(兵)、礼(刑)、信(工)六部十二司(每部辖二司),还有寺、院、监、局等机构,军队编制上有十二卫。
渤海国在经济上也很发达,当时已有了自己的冶炼业、手工业、农业。《新唐书·渤海传》载:“俗所贵者,有太白山之兔,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郢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绸,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渤海镇附近发现的渤海时期的水渠干道、分水堤、退水沟遗址可以证明“响水大米”的千年历史。
渤海国的文化、教育从多方面吸收唐朝时期的中原文化和儒家思想,引进佛教,建造寺庙,兴隆寺内的大石佛、石灯幢是最有力物证。学习、引用唐朝的文字、书契及官方行文和文学艺术方面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仅以渤海国的诗文为例,虽然渤海诗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不多,但从有数的篇章中,可以品味到其造诣之深,像杨泰师的《夜听捣衣诗》、王孝廉的《对月思乡诗》,其韵律和意境,是和李白、杜甫同类相近,可以和唐代诗人的作品相媲美的。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即《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凤月好,回首即天涯”。这首诗热情地赞扬了渤海王子的惊人诗才,更深刻的含义是揭示了中原文化和海东文化的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渤海国时期保存下来的文献很少,仅有表一篇、书十五篇、牒五篇、笺一篇、墓志铭二篇,数量虽少,以一斑窥全豹,也可看出渤海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统一的大文化,渤海文化是这大文化中光辉的一环,研究弘扬继承渤海文化,就是取其精华,使其更加发扬光大、为多民族统一的大中华文化添光加彩。

艾珊(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