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宁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满族子孙世代繁衍生息之地。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追根溯源早在《汉书》中就有对满族先民歌舞情形的记载,之后的《隋书》和渤海时期的《王智行经录》一直到清代流人杨宾著的《柳边纪略》中都有说明,从这可以看出,满族的歌舞是盛行已久的。延续下来形式不断变化,到了清中期演变成为秧歌舞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一直流传在宁安的城市乡村。
宁安满族的“达子秧歌”在解放前就名誉全省。这一舞蹈反映的内容是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在辽金时期,东海窝集部的女穆昆达,她反对辽使的“荐枕”行为,带头帮助姑娘们逃避这种灾难,这个故事就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达子秧歌”在解放前又吸收了汉族的花棍舞加在表演队伍的前面,即用花棍开路,花棍表演者穿戏曲中的武打服装,手拿木棍上夹有铜钱,上下翻舞,并敲击四肢和肩、背,还有节奏的敲打地面,发出铜钱撞击的清脆响声。表演的队伍,步伐多样,有“熊步”,“虎步”,“马步”等,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故事情节,变化多样,展现当时这一民族不畏强暴的性格特征。
“耍龙灯”的表演有近百年历史。龙灯是用竹子做骨架,包上布皮连结组成,形成“龙头”、“龙尾”、和“龙身”,整个骨架用布缝连起来,外面画出龙皮模样,里面装有小灯,透出光亮,表演时龙头上下翻飞,龙身随其变化无穷,给人以龙腾虎跃之感,使人鼓舞。
“踩高跷”更是技高一筹的表演,表演者脚上绑上带叉的木棍,站起高高的,还能边扭边打花点,叮当直响,有人还能空中翻跃“劈叉”、“亮相”,也有的走三步退一步好像小脚女人走路一样,配着鼓乐,十分精彩。
“跑旱船”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种表现形式,分“龙凤船”和“花船”。“龙船”是在船头船尾用纸扎成龙的样子,“凤船”则在船头、船尾装有凤样,而“花船” 就是在船身下部的“船帮”用彩绸装饰。“船瓤子”(架船的)由漂亮女子装扮,划船的老汉是船的指挥者,船上张灯结彩,船蓬装饰的非常漂亮,美女在船中小步疾走,好似船在水中游,加上划船的老汉变幻多样的动作,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带有夸张成分,颇受群众喜爱。
我的家乡盛行的是“地蹦子”,它主要由“腊花”和“包头”组成队伍,一般在年前二十七、八就开始演练,这扭秧歌人打扮的各个花枝招展,头上戴花帽,装点着许多珠光宝气的挂饰,衣服各个鲜艳无比、争奇斗艳。不管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妇都能上去扭一阵,秧歌头是个大个子扭的风度翩翩,分别由“腊花”和“包头’组成的两支队伍在不断地变换着走法,一会排成两行对阵挑逗,一会又男女穿插进行转着走,一会走着“龙摆尾”,一会又围成一个白菜心,花样繁多,女人们手中拿的灯笼照在每个人脸上都是喜盈盈、美滋滋的,队伍后边有丑角老太太打扮得出奇的丑,头戴老太太帽,耳挂红辣椒,脸上点上黑麻子,胳臂挎着篮子,手拿扇子,鼓起一个大肚子吆五喝六的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时不时地高喊:“姑娘们好好的扭,过年妈给你买花戴”,还不时地像围观的人群说上几句没有计划生育的坏处,说养了这么一大群儿女,逗得大家笑声不断。还有蹦来蹦去反穿皮袄,手拿棍子打场子的傻小子更让人捧腹大笑。有时,中间还穿插一些“老汉推车”,“扁担挑花篮”,“猪八戒背媳妇”,“骑毛驴回娘家”等表现形式,主要是逗乐,增加节日气氛。
正月初五至十五期间,还要举行秧歌大汇演,这时各村都出代表队,成千的人群聚集在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震天、鞭炮齐鸣、盛况空前。主席台上张灯结彩,台下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表演的队伍在规定时间内恋恋不舍地走下场去,那种表演的激情让人回味无穷,走出表演场地的人们都和熟识的乡亲们打着招呼,那种亲情至今难忘。
宁安的秧歌也由以往的过年时才表演,过渡到了平时夏季夜晚经常出现在城市和乡村的街头广场上,由原来过年才能看到过渡到了饭店开业、商店庆典、大楼落成、节日庆贺各支秧歌队都要扭上一阵助兴的情景,还多次参加各种比赛,获得过多次的殊荣。全国老龄委员会组织的秧歌比赛达十多次,宁安夕阳红秧歌队就参加过九次分别取得过一、二等奖?而宁安花木兰秧歌队在无锡表演取得过一等奖,满族秧歌取得过特等奖。
秧歌这一民间歌舞的表现形式,它是宁安满族地域文化的展现,它将载着人们追求喜庆、幸福、乐观的精神永远的延续下去,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