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册亨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9.81%,其中,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18%,是目前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其他少数民族约站5%。
长期以来,我县布依族喜欢居住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绝大部份少数民族依山而住,并带有家族式,喜欢群居,几十户甚至几百户的组成大寨子。居住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吊脚楼及干栏、半干栏居民建筑或者是传统院落干栏,房屋主要是土木、石木结构,用草盖或瓦盖,冬暖夏凉,宽敞好住。由于群居而形成少数民族大寨子,也汇聚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我县有多支布依戏、八音坐唱(曲艺)、高台舞狮、转场舞、情歌对唱等。
我县少数民族村寨建筑大部分是五十年代修建,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方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保护不够,简便的 砖混结构慢慢的取代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目前,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已为数不多,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者楼镇:羊场村、东风村、红旗村
岩架镇:板弄村、弄应村、纳贤村、板弄村荣庆村
丫他镇:板万村、巴金村
巧马镇:者吿村、纳贤村、板坝村
冗渡镇:冗渡村、冗贝村
威旁乡:大寨村、威旁村
秧坝镇:板用村、坝喜村
弼佑乡:秧佑村、弼佑村
八渡镇:乃言村、赶乃村、团风村
达秧乡:洛发村
双江镇:双江村、荣丁村、平华村
百口乡:坝或村、洞里村、弄丁村
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项目,村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民生项目,在羊场村、大寨村、冗贝村、冗应村等掀起新农村建设,在板弄村、东风村打造布衣风情寨,2010年成功举办“中国.册亨布衣文化年活动”开展布衣情歌大赛,有“天下布衣聚册亨”的美誉,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民族特色村寨,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县利用新农村建设项目,对有条件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规划、整治、改造、让房屋变美了,道路变大变硬了,车子开到家门口,男女老少有了玩出(娱乐场所),基本实现“吃水不用挑、吃饭不烧柴、走路不湿鞋、电脑进农家、民居民俗化、车子开进家”的生活目标。
(2)民族风情园建设有效推进。近两年来,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帮助、扶持,在岩架新寨的所有民居均按照政府的新村规划图,特色民族房屋图进行建设和修建,现在整个寨子民族建筑风情浓厚,别具一格,式样古色古香又新颖,为几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民族文化广场和民族博物馆功能其全。2010年我县以开展布衣文化年活动为契机,举全县之力,打造城市风情园和民族风情园,对县城的一部分房屋和城郊的房屋进行民族风情装修,改造,达到城乡美丽和谐效果,在城郊修建了能容纳上万人的民族文化广场,给城市和农村共同营造了舒适娱乐场所。位于民族文化广场路口的县民族博物馆,建筑庞大,收藏品种齐全,收藏价值较高。
(4)民族文化得到挖掘、弘扬。我县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2010年在全县14个乡镇和有关部门组成17个情歌表演大队,并与来自省内外的情歌表演大队进行比赛,平时加强对各支布衣戏、布衣八音唱、布衣曲艺、布衣山歌对唱、民族舞狮、武术的挖掘、整理、扶持。是精神文明,文化和建筑文化得到有机结合。
(5)支柱产业壮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我县自开发新农村建设以来,冗应、羊场、新寨、纳福(红旗)等村寨,因地制宜谋求发展思路,选准龙头产品,着力打造品牌效益,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早熟蔬菜,率先实现了一年种三季、每亩收入300元,亩产1000斤的“1331”工程增收目标,者楼河流域的早熟蔬菜因原生态好,无污染无公害,被国家农业部荣为无公害蔬菜产品,收入较好的农户年收入可达到五六万元。
(6)群众观念转变,村寨文明显示。村容村貌的改变,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各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各地村民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大台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使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村寨走向开放,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有的通过发展种、养植业、农家乐、不断开眼盖眼,增长见识,有的到外地考察学习,增强为发展信心,有的由单打独斗相组织化、团队化转变、增强发展实力。有的村寨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户“和谐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布衣村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新风尚。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少数民族文化低蕴深厚,源远流畅,此项是个系统性工程,它具有广泛性、群众性、专业性、复杂性,结合我县实际,主要有以下问题和不足:
(1)资金严重不足。我县是靠财政发工资吃饭的少数民族小县,五无强劲的支柱产业,难以开展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
(2)人员力量不足。以前的民族文化工作,大部分是由文体广电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具体抓,力量很薄弱,没有形成上下合力和常抓不放的机制,民族文化的挖掘发展不够。
(3)基础条件差。我县基础设施落后,少数民族村寨居住边远,地形复杂交通运输不便,加之民族村寨数量不多,居住分散,工作难以开展。
(4)群众意识不高。部分村寨群众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的意识不强,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需加强大力动员,宣传和落实。
三、“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十二五”时期拟保护的特色村寨发展思路和目标:
(1)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要注重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让村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3)要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调动项目业主和农民的积极性。
(4)要重视整合政策,捆绑资源,努力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合力。
(5)要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
(6)完善设施,整治村容。
注重文化,丰富内涵。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中,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一是注重挖掘整理,进一步完善县民族博物馆的保护措施,充实少数民族族文物及特色用品收藏。二是建好文化阵地,加强试点村寨民族文化活动基地建设,三是广泛开展活动,在试点村寨广泛开展民族知识、民族文化进校园和体育等活动,定期开展民族文化培训,建立民间文化传人津贴制度和传帮带制度,调动传承、弘扬布依文化的积极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