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民俗(2)

       过山瑶,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中心地区分布。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瑶语支,其语言在全世界瑶族中分布较广,广东、广西、湖南、云南、泰国及美、法、加拿大等均有讲“勉”语的瑶族人。乳源瑶族自称“勉”或“优路”、“依路”。在旧中国,瑶民由于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岐视与压迫,举家躲进大山之中,过着游耕游居的艰辛日子,被称为“过山瑶”。
乳源过山瑶居住在其境内东北部和中部高山之上,人们又以其居地的不同,分别称其为“东边瑶”和“西边瑶”。“东边瑶”又有“深山瑶”与“浅山瑶(又称半山瑶)”之分。据清代《皇清职贡图》、《乳源县志》、《韶州府志》和《广东新语》等有关史志记载,人们过去还以瑶族服饰的特点,把乳源瑶妇中头发挽于板上的称为“板瑶”,把原曲江县西山(即今乳源游溪、柳坑等地)瑶妇中以竹箭穿髻的称为“箭瑶”。
乳源东边瑶历代都已过上定居生活,早已形成村寨。其房乳源东边瑶和西边瑶的服饰差别较大,尤其妇女的头饰各有特色。

   “禁吃狗肉”之俗

历史上乳源过山瑶一直禁吃狗肉,而且所饲养的猪只等一律不得变卖出售。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乳源过山瑶几乎所有的年长者以及凡早期受过封建迷信洗礼的人,如师表、师爷,已取得郎名、娘名、法名等的人均禁吃狗肉。传说吃狗肉是对祖先的惩罚,肚子会剧痛难忍,直到将吃下的食物吐尽为止。不知从何时起,禁吃狗肉已成了瑶族一个不成文的法典。1949年建国前的乳源过山瑶寨,不仅家家户户养有自己的爱犬,平时进山打猎、外出劳动、放牧等等活动都有自己的爱犬左右相随。每当节日喜庆、祭天祈福都离不开对传说中的狗头王的膜拜和敬仰。直至建国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乳源的过山瑶仍对狗给予很高的礼遇。必背公坑等地的瑶民,自己所眷养的狗死后,会将狗用杉树皮或稻草包实,象人一样给予土葬。也许是出于对主人的感激之心吧,瑶族人养的狗也特别听话,每当进山狩猎,狗会使用自己敏锐的嗅觉,为主人拼命寻找和追赶猎物。放牧时每当牛盗吃禾苗或蔬菜时,狗会主动帮主人驱赶。每当主人遇险,狗会奋不顾身相救或给家人通风报信。解放前,狗救落水孩童、抢救野外受伤遇险的主人等事例不少。传说,在遥远的古代,瑶族比较大的祖庙,大都在正中的位置摆放着盘瓠神像。幷且每过一定时间各宗房、成年人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联族给予祭拜,3年一次或15年一次,规模之大,场面之热烈实在是少有。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建国初。

    “狗头王”之传说

为什么看似普通的狗,但在乳源过山瑶的眼里,却有着如此高的威望,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禁吃狗肉”、“禁止变卖猪只”等种种传说呢?
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评王与高王互相征战,打了几年均未分胜负。由于高王居住的地方乃是三面环水的三角洲之地,土地肥沃、粮丰人盛。在后来的几场战争中,高王渐渐胜过评王,加上评王的数名虎将均被高王设计谋杀,一时间评王国内危机四伏,高王一连几次挑战,评王均没有将领敢带兵应战。无奈之下,评王命人贴出文榜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许诺:“谁要是敢带兵应战,并把高王的首级砍来,本王就将三公主下嫁与他”。几次重复征召,均没有战将应征。正当评王感到气数已尽,末日来临之时,平时紧跟自己左右,高大威猛的皇宫右护卫犬——盘护(瓠)嘴上叼着皇榜跳将前来,放下皇榜后汪汪直叫,宫内一片哗然,评王更是不知其所以然。爱犬连叫几次后,又跑出去咬住评王三公主的衣裙不放,评王听报幡然醒悟,不禁自言自语地问道:盘瓠,你真能够打败高王?盘瓠汪汪连叫数声。评王虽不相信龙犬盘瓠会打仗,但盘瓠身长数尺,高大威猛,眼下无人,也只得一试。于是将令旗掷于地下,并下令给盘瓠以百味美食,食罢,带领文武众臣将盘瓠送出宫外。一出宫外,盘瓠捷足如飞,不久即消失在波滔汹涌的茫茫大海之中,游了七天七夜之后,在第七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踏上高王的国界,直奔高王城墙。不多时,遇上高王带着手下在城墙上巡游。却说高王与评王打仗数载,早已熟悉跟随评王左右的龙犬盘瓠,此时见盘瓠直身投来,不禁喜不自禁,笑曰:大国评王有此龙犬,不能畜此(养)之,今来投我国,汝必定败国也。并说有古人云:猪来贫、狗来富,异物进朝而国必盛。胜(朕)能畜此,是本国兴邦之征兆也。于是下令开城门引盘瓠入宫,赐以美味,爱惜如珠宝,每当坐朝,均令宫女加以特别的护理。不出几天,龙犬即与高王混得烂熟,高王经常带着盘瓠游赏百花行宫。有一天高王酒醉不醒,盘瓠思念公主心切决定咬杀高王以报评王之恩。于是用钢牙猛咬高王截取高王头级,复游大海,飞奔回朝,复卧评皇宫前。评王听报大喜,举国宴三天三夜以庆贺高王被杀、国土之安。同时对盘瓠大加封赏,可盘瓠不依,多次当众死咬评王三公主衣裙不放。评王不悦,并大声训斥盘瓠,脸上尽是难色。此时三公主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心想,反正盘瓠也不过是一条犬,嫁给它也不过做做样子,又有什么难呢?倒是父皇在文武百官面前食言,失信于民,这可是一件大事。于是当即悄悄向父皇进言说:“父皇言既已出,不可收也,食之于人,可失天下之大事也。且盘瓠只是一条龙犬,做做样子又何妨。”评王见自己的女儿如此通情达理,更感到难为情。但为不失信于天下,评王只得按公文的意思,当众许诺将三公主下嫁给盘瓠。此话一出堂下哗然,此后盘瓠与三公主便形影不离。正当评王费尽心思思考如何挽回面子之时,奇迹再一次出现。原来盘瓠白天是一条殷勤的龙犬,夜晚下半更却变成一个相貌英俊的美男儿,就连三公主自己都看呆了。惊喜之余,公主急忙悄悄告诉父皇和母亲。起初谁也不相信,经过数次探实,评王此时才明白盘瓠为何能够猎取高王首级,不禁大喜。认定盘瓠乃神灵之化身,再也不敢怠慢,不日即为女儿举行了一场隆重而又特殊的婚礼。婚礼结束后,为保皇帝尊严,评王……赏衣锦、白银数车,兵丁、家奴、工匠过千,嘱盘瓠领公主盾入深山,筑山而居。数年之后,生得六男六女,盘瓠也渐渐变成一个与常人无异的剽悍男儿。评王听后大喜,特敕封六男六女为王瑶子孙,赐12姓,除长男随父姓盘之外,其余依次为黄、包、李、沈、邓、周、赵、胡、冯、雷、唐。并向天下13省31州发诏书一封,其大意是:“盘瓠子孙,因其先祖助国有功,凡上至三锹之地,秋毫不犯,万顷山林任由王瑶子孙耕种,永远游山过海营业,描水成田,永无租税,免身丁夫役。生耕葬死代源流,活命营身(生),庶民毋得涉占谋夺,官府不得科派需索。”这就是瑶民代代相传的护身符——《评王券牒》的大意及传说。此后历代皇朝每年均照前朝先皇下发相应的榜文,尽管形式千变万化、榜文大小不一,但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现全国各地瑶族保存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券牒》、《榜文》正是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产物,他们都证明瞭瑶族的先祖们为国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记载了瑶族的源流、生产、生活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据说自从评王下发文告之后,王瑶子孙手持《评王券牒》代代得以平安生活,人丁兴旺。这种恩赋一直到了金、元时期才遭到彻底的破坏,尤其是到了元朝中后期,统治阶级不再将瑶族视为有功之民族,而是采取了大量的民族歧视政策,大量歧视性的称谓也出现在元朝的官府文书中,对瑶、苗等少数民族的歧视和敌视在元、明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盘瓠

古神话中人名。据《后汉书·南蛮传》、 晋干宝 《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 ( 高辛氏 )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 盘瓠 。按,《玄中记》作“盘护”。后 盘瓠 助 帝喾 取 犬戎 吴将军 头, 帝喾 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 ②泛指南方少数民族。
“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

张淑婷(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