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旅游——九日山

家乡区县: 福建省南安市

南安九日山高约九十米,多巨岩悬崖。山后戴云山脉迤逦自闽中腹地,山前晋江流水蜿蜒于泉州平川,山川相思树掩映摇翠;山下金溪江碧波荡漾。自晋以来,一千七百多年间,它以“溪流演漾、峰峦映发、奥衍明秀,隐为一区”的风光旖旎的迷人景色,曾吸引多少游人来此登临栖憩,成为闽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

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

九日山海神李元溥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保护神,曾被誉为“其灵之著,为泉第一”,自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九日山海神庙获赐“昭惠庙”后,泉州各地纷纷建庙迎奉。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想方设法废掉宋朝敕封的海神福佑帝君,但要发展海外交通贸易,稳定财政收入,就必须有护航的海神。于是,莆田的林默以“泉州神女”的名义受封,取代了“红帝公”,登上海神的宝座,即现在的妈祖。

洪心茹(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