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美食诱惑

家乡区县: 河源市紫金县

紫金伯公坳凉粉

      凉粉,是客家地区暑天不可缺少的降温解暑小吃,它嫩滑爽口,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到夏天,山区的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熬制凉粉降暑驱热。街头巷尾、小路边、凉亭等处也有凉粉摆卖。在紫金县,说起凉粉,就不得不提起产于伯公坳的凉粉,它在紫金县非物质文化手工艺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还曾被评为“30 大客家风味小食”之一。 藏在山坳名声在外

      从紫金县城往中坝镇方向走10 多公里,车子爬上一道长长的坡,伯公坳就到了。这里虽地处偏僻,但却有6 间颇具规模的店铺——清一色卖凉粉的店铺,给冷清的山区增添了热闹,各店门口停着各种挂粤A、B、S 和P 牌的小车。

      在“敏记凉粉店”里,店主江敏东向记者介绍,虽然现在是冬季,但是过往伯公坳的车辆还是会专程停下来吃碗凉粉,零零散散每天也能卖出近两百碗,而夏天一天最多能卖出几百斤凉粉。江敏东还向记者描述了今年国庆期间伯公坳热闹的场面。“国庆长假第一天,经过伯公坳这路的梅州、广州、河源和深圳等地的私家车和货车都停留挤在6 间店吃凉粉,基本将这个路段堵住了,最后几个老板不得不当起临时交通指挥员,把大家累得够呛。”

      扬名150 余年的伯公坳凉粉到底靠什么吸引了顾客?江敏东告诉记者,原来6 家凉粉店均是同宗同祖,各店店主也互有血缘关系,祖上一直在耕种着几亩山坑田,收成不多,于是便在坳顶搭起茅棚开了茶摊,用伯公坳的凉粉草制作凉粉、凉茶。慢慢地,过往客商发现,这里的凉粉风味独特,都会停下来尝尝,名声便慢慢传开了。历经四代人的发展,如今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用来卖凉粉的草棚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6 间水泥楼房。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零售变成零售、批发并举,有不少老板专门到伯公坳批发凉粉,现在,在河源市区都可以吃到正宗的伯公坳凉粉。唯一不变的是凉粉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凉粉草和山泉制成

     伯公坳山上盛产凉粉草,还有清甜的山泉水,两者都是做凉粉的主要原料,江敏东亲手演示了伯公坳凉粉的制作过程。凉粉草洗净之后放在铁锅熬煮,需要3 个小时左右,然后再将这些水过滤,去除水中的杂质,“过滤是为了保证凉粉冷却结晶之后,吃起来口感滑腻。”江敏东说。过滤后的凉粉草水再次放入锅中煮沸,然后慢慢地加入薯粉,一边搅拌一边用瓢子打捞,再煮开20 分钟即可倒入盆中冷却成凝胶状。冷却成凝胶状后,加入适量糖浆,搅拌成碎块就可以吃了。

     江敏东说,一公斤薯粉需要配一公斤野生凉粉草,最多可熬制出凉粉40 盆(每盆1.25— 1.5 公斤)。伯公坳凉粉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即用柴火、大铁锅来熬制,用来熬制凉粉的水则是从两公里外引来的、没有任何污染的山泉水;用来调味的蜂蜜则是当地人自己养蜂产的蜜。如今伯公坳凉粉的名气越来越大,销量也越来越好。据了解,在夏季,这里日产销凉粉2000 盆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外销,现在伯公坳凉粉已远销广州、深圳等市及海丰县、五华县等地区。

      凉粉还有另外一个美称 ——仙人粄,也是取名自凉粉草(仙人草)。凉粉既能解饥渴,又有清热祛暑、降低血脂等多种功效,加上伯公坳凉粉口感独特,就连寻根问祖的台湾、香港客人都慕名前来品尝。据了解,伯公坳敏记凉粉曾在2010 年第23 届世客会评选活动中被评为“30 种风味小吃”之一。

听风细语(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