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古田第一中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40年代,学校初创,教职员仅16人,学生200人,设5个教学班,权借小学校舍开学,一切因陋就简。时教师愁于生计,学生囿于少许殷实之家子弟,学校在困境中苦撑。新中国成立给学生带来新生。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教育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款,教职工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大批工农子弟进入校门。校教育工会、青年团支部、少年儿童中队先后成立。1956年中共古田一中支部成立,领导师生员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学校跨入南平专署中学教育先进行列,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是年全校教职员61人,学生达1069人,设19个教学班。50年代末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学校教育教学失调,盲目求快,组织师生大炼钢铁,大放实验田"卫星",开展过多的勤工俭学活动,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课堂教学走过场,教学质量下降。60年代初,学校被取消省重点中学资格。1963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学教育会议精神,大力整顿教育教学工作,纠正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教学质量回升、提高。1964年高考升学率跃上82%。学校恢复省重点中学资格。至1966年上半年,学校深入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抓好常规教学,各项工作日趋稳定,健康发展。而1966年下半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停课3年,"复课闹革命"后,学制缩短,课程削减,考试取消,办学以"大批判"开路,大抓学工、学农和学军,其典型"经验"登上《红旗》杂志,而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7年恢复高考,古田一中应届毕业生301人,考取高等院校仅14人,升学率落为宁德地区重点中学倒数第二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后,古田第一中学获得生机,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学校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学校通过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投身于振兴教育事业。以60年来11位历任校长而言,其中9位校长经历坎坷而终如枯木逢春,除了3位不幸逝世,幸存者均安度晚年,仍在发挥余热。90余高龄的首任校长陈祖泽,虽在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回乡务农20年,落实政策后又重返教坛,还当选为县政协常委,被聘为县政协文史委主任。80年代以来从教学第一线走上领导岗位的3位校长,抓住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施展才干,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谱写校史新篇章,相继着手治理学校脏乱差状况,着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着重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办学水平一级达标的奋斗目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