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常到榕城外公家住。榕城新街有两条长长的走廊,在孝义巷口一幢房子的二楼,有一间房子是外公的,每次我到榕城,外公就带我到那儿住。晚上,他到楼下的走廊小食摊买蚝烙或炒粿条给我吃。我问,这种房子为什么盖成这样子?这种走廊叫什么?外公说,这走廊叫“五脚砌”。我问为什么叫“五脚砌”呢?外公说,潮汕人一直这么叫,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五脚砌”,一个使我听起来如坠浮云的名字,却从此印在我的脑海里。
长大后,我才知道这种连成片、形成走廊的房子叫骑楼,这种民间建筑颇具岭南特色,写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粤东、粤西、珠三角,甚至海南、广西、厦门等地不少城市都有骑楼。
初到广州工作,我喜欢到越秀、荔湾等地方走走,慢慢欣赏骑楼这种别具岭南风情的民间建筑。人民路、上下九路等骑楼随处可见,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大量西方建筑元素,如拱券、廊柱、山花等,无不展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
骑楼是什么时候流传到岭南,并且风靡一代、遗存至今?为什么这种建筑能在岭南落地生根,并且延伸到南海岸边的诸多城市?
翻阅资料,才知道骑楼的诞生,与遥远的英国有较大的渊源。18世纪下半叶,欧洲殖民者来到印度南部地区,那儿终年高温,雨季漫长,英国人很不适应,他们在住宅前建了外廊遮阳挡雨,称之“廊房”,营造凉爽的生活环境,很快被当地人仿效。后来殖民势力不断向南扩张,到了近代,这种建筑经东南亚等地流传到内地。
近代,岭南不少人背井离乡下南洋,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一些华侨事业有成,衣锦还乡盖房子,骑楼流传到岭南也就顺理成章。
因为工作机会,近几年我先后到南洋几个国家旅游或出差,在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见识了写满异域风格的骑楼。南洋人喜欢鲜艳的色彩,这种民俗文化反映在骑楼上,使骑楼的外观也显得色彩斑斓,天蓝色、浅橙色、棕色、粉红色、军绿色、紫色等,一幢幢花花绿绿的、高低大小不同的骑楼,好似童话世界里的迷人城堡。
岭南的骑楼虽然是舶来品,但却是岭南人务实文化的综合体现。岭南人重视商贸,骑楼这种建筑除了具备居住的基本功能之外,既适合做生意,又适应岭南多雨的自然气候,务实的岭南人本着拿来主义的秉性,接纳了来自南洋的骑楼,并使其在岭南落地生根,演化成颇具岭南特色的骑楼。
骑楼不仅仅是一种民间建筑,不仅仅写满了岭南文化,而且还凝聚着浓浓的华侨情缘。
2011年我到马来西亚槟城旅游时,指着骑楼问华人导游:用马来西亚语该怎么说?导游说了一遍,我听起来,最后两个语音与潮汕话的“脚砌”发音几乎相同。原来,殖民时期,英国政府规定:马来亚(马来西亚独立前该地区的称呼)城市的临街商住楼,底层要空出五英尺宽的地方作为人行道,形成了骑楼,后来马来亚人用“五英尺”代称为人行道。昔年潮汕人下南洋谋生,因为“英尺”的马来语与潮汕话的“脚砌”几乎相同,所以,潮汕华侨便创造性地将骑楼走廊“翻译”成潮汕话,称为“五脚砌”。
转了一大圈,外公告诉我的“五脚砌”,原来是南洋潮汕籍华侨传播来的!
近来几次回榕城,我特地到中山路、新街、打铜街、西门直街走走,骑楼虽然依旧屹立,只是容颜残旧似暮年老翁。有的骑楼外墙的山花等装饰仍彰显其昔年的繁华,有的残缺破损,有的则被现代化……几分无奈,骑楼位于老城区,想要重获新生、华丽转身,业主与地方政府各有其难。漫步小街,夕阳斜照,只能在落日余晖的时光里,默想骑楼的昔日辉煌。
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广东展馆采用骑楼造型,借鉴潮汕剪纸工艺,土洋结合,呈现出浓郁的广东味道和岭南风格,“岭南骑楼”再次代表广东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现其绰约迷人的风姿。骑楼记载着岭南城市成长的轨迹,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的美丽结合,她不仅仅是一处地域的建筑,而且还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情,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鲜活符号。
中山市区的孙文西路是一条典型的骑楼街,政府将骑楼在基本保留原貌的基础上维护、翻新,开发成商业街,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两者相得益彰。广州的上下九路也是采用这种模式开发,老街才有机会重焕光彩。榕城的骑楼,不知何时方能“老树吐新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