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秀美的西双版纳,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欢乐之乡。
最受西双版纳人爱戴的唱歌人,是传统的专业歌手“赞哈”。相传在500年前,西双版纳第一代首领“召片领”来到西双版纳时,他狩猎时射到一只金鹿,就与众人共吃鹿肉,餐后众人高兴得又唱又跳,唱歌最多的人就被众人推崇为“赞哈”。从此,凡是红白喜事、欢度佳节、祭祖拜神,都必请“赞哈”临场唱歌。
“赞哈“唱的歌,大都是由他根据现实生活即兴编唱的,也有根据历史故事编唱的。所唱的曲调,也都是群众喜爱的传统曲调。歌词的内容视不同场合而灵活变化,有唱故事传说的,有唱佛经教诲的,有贺新婚的,有唱新房的。他们常用几个小时唱完一件事或一个故事。例如,唱贺新房时,“赞哈”不仅要赞美新房怎样漂亮、坚固耐用,还要唱盖房的全过程,最后祝贺新房的主人“生个儿子会犁田,生个姑娘会纺线,养鸡成凤凰,养猪成大象。”贺新婚时,更少不了“赞哈”唱歌。傣家人说婚礼若没有“赞哈”唱歌,就没有欢乐。“赞哈”唱歌祝新郎新娘成为好夫妻,祝他们“生的男儿种出谷子鸡蛋大,种的粮米会飞回家。生的女儿绣出花来有香味,绣出龙来飞天下。”当众人与“赞哈”相呼应,齐唱“水、水、水”的欢呼声时,婚礼就倍加热闹。解放以后,“赞哈”还编出许多歌颂傣家新生活的歌,在民间广泛传唱。
“赞哈”唱歌时,还手持一把羽毛扇,时时做些用扇遮面、左右摇扇等动作,摇几下扇,再唱一段歌。据传“赞哈”唱歌自古就边唱边摇羽扇,那是摹仿会唱歌的“诺戈拉东”鸟,它总是边煽动美丽的羽毛边唱出动听的歌。
“赞哈”唱歌多为独唱,也有二人一问一答的对唱。对唱时很像赛歌,直到分出胜负方才罢休。西双版纳的歌迷,常常听“赞哈”唱歌到深更半夜或通宵达旦。
除了男性“赞哈”外。也有少数女性“赞哈”。而西双版纳各族男女老少,他们都会即兴唱歌。因为,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的西双版纳赐给人们嘹亮动人的歌喉,也给人们带来了激情和歌声,人人都有唱不尽的劳动歌、爱情歌、喜事歌或伤心歌。
傣族青年还有一个专门唱歌的节日,称“歌圩日”。这也是青年相互对歌、自由恋爱的节日。当歌圩日到来时,男女青年身着盛装,集聚在村寨的某个合适的场地,分别列成男女两行,相对而歌,你唱我和,男唱女合,一直唱到双双情投意合为止。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也有丰富的民歌和众多的歌手。男女青年们用委婉动听的山歌表达相亲相爱的感情:男唱:秋天里来芒果香,
芳香逾过重重山;
有心想把芒果尝,
树高芒果难摘攀。
女唱:秋天里来芒果香,
要摘芒果绕山来;
有心尝果要伸手,
搭搭梯子上树来。
青年们在劳动之后,又相约在甜蜜的歌声中幽会。现摘一首歌曲的内容如下:
太阳快要落山了,
画眉就要归巢了;
画眉请你等一等,
结个伴儿同归林。
太阳就要落坡了,
鹦鹉唤伴同归林;
哪只鹦鹉愿作伴,
岔路口上照个面。
反复多次用一种山歌曲调唱的情歌,表达形式却是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在哈尼族还有一种活泼的歌舞调“沙衣衣”,是在农闲时,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的一种娱乐形式,人们常常唱着“沙衣衣”,纵情欢跳,通宵达旦。
·孔雀舞和象鼓舞·
每当欢乐的节日来临,西双版纳的男女老少,就要伴着铓锣和象脚鼓的节奏,跳起传统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这两种舞蹈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后汉书》记载:永宁元年 (公元120年),傣族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献过许多乐舞和杂技,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西双版纳就已是一个歌舞之乡。
·吉祥的孔雀舞·
西双版纳素称“扎雀的故乡”。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和美丽的自然环境,成为孔雀繁殖的宝地。傣族人民也就很早有饲养孔雀的习俗,他们视孔雀为吉祥的象征,对孔雀极为崇敬,还喜欢把孔雀比做美丽而善良的公主。孔雀是傣族人民精神的象征,所以他们热爱孔雀,并善于摹仿孔雀的动作跳舞,借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傣语称孔雀舞为“跳孔雀”、“跳公主雀”。相传在1000多年前,就有过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为傣家先人跳孔雀舞的故事。从前,在西双版纳还有专为封建领主跳孔雀舞的村寨,称“孔雀寨”。孔雀舞既用于娱乐,也用于敬佛和祭祀活动。至今在西双版纳各个村寨里,都有跳孔雀舞的能手,他们多在节日或群众娱乐时跳起孔雀舞。孔雀舞可一个人跳,也可多人合跳。传统的孔雀舞有孔雀独舞、双孔雀舞、集体孔雀舞、大型孔雀舞、孔雀会、孔雀舞剧等。逢年过节,人们常在村寨的空地上跳孔雀舞。大型的集体孔雀舞,经过传授、发展并创造提高后,还被搬到舞台上表演。“孔雀会”则是节日里有组织的群众自娱性的群体孔雀舞。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孔雀舞,其基本动作和步法都是摹仿孔雀的走路、漫步、飞跑、展翅、抖翅、亮翅、拖翅、蹬枝、扒地、戏水、嬉戏、开展、飞翔等优美姿态和动作。丰富的舞蹈动作语汇,把金孔雀美丽的形象、善良的性格和高雅的精神,都逼真地、艺术地再现出来。
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孔雀舞,风格各异,但大都按照传统的孔雀舞程式。现在,已发展成为有完整的鼓谱,供人们照谱跳的孔雀舞。西双版纳传统的孔雀舞,主要是双孔雀舞,多表现雌雄孔雀对舞,并且多戴夸张的面具。现在跳孔雀舞已经摘去面具,主要是通过优美、轻盈的舞步和生动的表情跳孔雀舞。根居古代文字记载和传说编成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是叙述爱情战胜邪恶的孔雀舞剧。剧中有美丽善良的楠木诺娜身披孔雀羽衣翩翩跳起孔雀舞,又振翅腾空飞回孔雀国勐东版的情节与动作。这是最早记载的双人孔雀舞。
为孔雀舞伴奏的传统乐器是象脚鼓、铓锣和镲,现代的孔雀舞又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其音响刚柔俱备,气势非凡。
西双版纳的各种孔雀舞,始终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表现善良、温柔、健美的特点,展示了西双版纳人勤劳、善良、和蔼的优秀民族性格和他们幽雅快乐的生活。
·健而美的象脚鼓舞·
西双版纳的男子,从少年、青壮年,到上了年岁的老者,都会跳象脚鼓舞。这种男子群众性舞蹈的产生源远流长。
在广袤的西双版纳丛林里,生息着各种动物,有美丽的金孔雀,双肉角长嘴巴的犀鸟,各种顽皮的猴子,成群的野牛,既温顺、友爱又勇猛的大象……
大象是森林里的庞然大物,小动物们都对它敬而远之。而西双版纳人却十分喜爱、尊敬和保护大象,把大象视为神的化身。有人还驯养大象,把它驯养成听人使唤,能驮人载物的家用象。
由崇尚大象并摹仿大象的动作而产生的象脚鼓舞,深得西双版纳人喜爱。傣家人每逢喜庆节日都要跳象脚鼓舞。在泼水节跳的群体舞蹈“衣拉贺”舞,就是由象脚鼓手领跳的象脚鼓舞。从前的象脚鼓舞,只是男子跳,现在男人们跳象脚鼓舞时,女了也可伴跳或加入合跳。一个男子边击象脚鼓边领跳,其他人陆续加入舞队中,踏着有力的鼓点,欣然甩膀抬脚起舞。有的象脚鼓舞还要边唱边跳。舞队逐渐增大,每到高潮时,场面热烈,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跳象脚鼓舞的男子,身挎两头蒙着牛皮、状似象脚的长鼓,鼓的腰间系上彩带,斜挎在舞者的肩上,边击鼓,边跳舞。随着激烈欢快的节奏,脚步踏地有力,双膝曲直交替,身体上下起伏,宛如漫步在丛林中的大象,其步法稳健有力,舞姿滞洒自如。
象脚鼓舞按鼓的大小和动作的差别分为大、中、小三种。舞者一般都是左手扶鼓,右手击鼓,边敲边舞。击鼓的方法则有一指、二指、三指打法和掌打、拳打、肘打等多种。在舞蹈高潮时,舞者还有头顶脚踢的。不同的打法,便能打出不同的节奏和发出不同的音色与音量,产生不同的效果。更有趣的是,舞者在打鼓前往鼓面上粘一些糯米饭团,打出的鼓声共鸣更大,更圆润、悠长,而饭团却始终紧粘鼓面不落。
除了优美的孔雀舞和豪成的象脚鼓外,西双版纳还有刀舞、棒棍舞和多彩多姿的群众歌舞。它们都为这歌舞之乡增添了无穷的欢乐和生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