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镇历史

家乡区县: 临沂市临沭县

明万历九年(1581年)郯城县置夏庄社。1940年以前,临沭镇一带属临沂县第五区和郯城县第七区, 1941年置临沭县后设夏庄区。1958年成立夏庄人民公社。1963年公社改区,复称夏庄区,1971年又称夏庄公社。1982年改夏庄镇。1984年5月,为避与当时的莒县夏庄镇重名,且因镇政府驻临沭县城故改名临沭镇。

1938年春,禚村进步青年糕宝梓先后辗转奔赴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该镇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1940年11月中共夏庄区委建立,常驻夏庄、蒿科村一带。1941年曹村建立了夏庄区第一个党支部, 至1946年全区共建党支部47个。1949年底,共有党员875名,建党支部43个。1976年底,党员总数达到1650人。到2000年底,全镇党员共2813人。2000年镇党委被省委授予基层先进党组织称号,市委授予基层先进党委、市级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40年10月,夏庄区公所成立,1958年成立夏庄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 实行政社合一。1971年7月建立夏庄公社革委会,1982年改称夏庄镇,1984年更名临沭镇至今。

1941年建立夏庄区职工抗日救国会。1942年建立夏庄区农民抗日救国会, 1947年1月改称夏庄区农民协会。1942年建立青年抗日救国会,1947年夏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夏庄区团支部, 1957年5月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夏庄区支部。 抗战时期成立夏庄区妇救会,1947年建立夏庄区民主妇女联合会,1961年后称夏庄公社妇女联合会。 1975年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85年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

1927年6月,土匪围困凌山头村,该村村民奋起抗匪。相持3个多月后土匪撤走。在这次抗匪斗争中牺牲49人。

1938年8月,土匪头子庞书本带人血洗代家河。20人无辜被害。23间房屋被烧掉,并抢去耕畜29头,羊120只,柴草3万多斤,钱财无数。

1941年4月上旬,土匪高树荆部袭击夏庄区公所,被八路军地方武装击退。

是年8月至9月间,高树荆部20余人诈降。我部刘秀可、白宽二同志前去收编,被高绑架,高部在叛徒季连夫(刘的勤务兵) 带领下于9月29日袭击夏庄区公所。战斗半小时后敌人逃跑,革命干部群众伤亡5人。战后,处决了叛徒季连夫。

1942年3月,刘少奇来山东检查工作,住境内4天,调查了解情况,号召减租减息。

1943年6月9日(古历),土匪梁宗明黑夜窜至庙前民兵队部,打死农救会长胡寿山、民兵杨大祥、李佃杰、李佃泉、李万盛,并劫去所有枪支。

1944年,夏庄木业厂成立,有工人10名,主要生产家具、农具等,1958年并入莒南县第二机械厂。

1946年10月,两名新四军战士用骡子驮着银元住在庙前村,村支部书记李书善,密同农救会长李砚田、村长李德玉,用酒把二人灌醉后勒死,埋在村西北小沟里。后被发现。处决了李书善,其他人被判刑。

是年10月22~23日,夏庄区妇女赶缝5000套棉衣支援部队。《大众日报》刊文表彰。

1950年,夏庄小学建成,后发展成临沭县第一小学。

1952年,夏庄供销合作社成立,此是临沭县最早成立的供销合作社。

1953年7月,夏庄中学创办。1955年改为临沭一中。

1971年,夏庄人民公社分为夏庄、周庄、泉埠三处公社。

1974年5月, 全县第一座红石、水泥结构圆型活动盖沼气池在夏庄公社王庄大队建成。省、地有关部门在此召开了现场会,并拍成科教电影。

1975年3月,夏庄供销社三层商业大楼建成,此是临沭县第一座商业楼。

1976年6月,全县第一个幼儿园在凌山头大队成立,设3个班。1977年该园被临沂地区妇联批准命名为"临沭县示范幼儿园"。

1981年, 临沭镇振兴街印刷厂开业。1985年从业人员18人,固定资产5万元,产值5万元,利税2.15万元。

1982年3月,夏庄人民公社改为夏庄镇。

1984年12月,建塑料二厂(前杨楼村) 。1985年生产投资4万元,职工11人。1985年产值7.14万元,实现利税0.5万元。

1985年,薛疃村兴华塑料厂开业,有职工35人,固定资产10万元。

1993年,镇政府办公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5年, 华丰化肥厂建成投产,生产能力5万吨,当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

1996年,镇丰收化肥厂建成投产,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下设2个分厂,固定资产达4000万元。

2000年,镇党委被省命名为基层先进党组织。

食盐不咸(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