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技 折叠
晚清和民国年间,教育非常落后,教学设施很少,劳动人民95%以上为文盲。 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5%。1937年,境内有国民初级小学3处,招收学生110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乱国民小学相继停办。1941年开始办抗日小学,1943年境内有抗日小学17处, 学生770人。1944年,抗日根据地实行教育改革,绝大多数抗日小学改为"庄户学"。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8处,学生265人。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50年,临沭一小建成,始设4个教学班,95名学生。1953年创办临沭中学(后改临沭一中) 。至1953年,百户以上的村庄一般都设有小学,初步形成"区中心完小--乡学区完小--村小"三级教育网。1976年,该镇凌山头村率先办起了第一座幼儿园。1983年全镇有小学31处, 学生4935人。入学率达98.7%,联办中学4处,在校学生1265人。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2岁至40岁的混合教育率已达80%。2000年,全镇有小学24所,在校生12000人,中学2所,在校生500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经省级验收均达标,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658名,其中本科生76名,专科生125名。
20世纪70年代后, 科技事业迅速发展。1974年3月,该镇王庄大队在全县率先建成沼气池一座。省、地有关部门在此召开现场会,并拍成科教电影。1977年后,宋桃园、 王庄、彭桃园、毛桃园、前杨楼基本实现了沼气化。1984年成立了料普协会。2000年,全镇新建沼气池384个。后崔街秸秆气化技术在全市推广。2000年,全镇有科技人员225名。
该镇民间传统艺术丰富多彩,有秧歌、龙灯、高跷、旱船等。1973年建成了文化站,1975年建成广播放大站,1985年成立电影队。1958年成立夏庄医院,有医务人员45人。1983年全镇有医务人员76名,其中中西医师7人,护士20人,乡村卫生室33处,医务人员34人。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2000年,全镇中心医院拥有正式职工106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员38名。该院下设6个分院,32个诊所,有门诊楼2座,病房楼和急诊楼各1座,设有温馨式病床100张。
境内中小学体育活动空前活跃,除设有体育课外,尚有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眼保健操等。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体育运动会,机关及企业干部职工每年都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象棋等各种比赛。尤以篮球活动开展最为广泛。
人民生活 折叠
1949年前,境内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不计其数,全镇有93%的人生活无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198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600万元,是1976年产值的3倍, 人均收入312元,比1978年增长了2.5倍。70年代农民以地瓜、玉米为主粮。80年代小麦面粉逐渐成为农民的主食。进入90年代以后,以面粉加食鸡、鱼、肉、蛋等。农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砖石结构的新居。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2.6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5508部,移动电话3600余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8%。全镇机动车辆有5327辆,其中个人有2698辆。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2595元。人均存款余额1950元。
镇村建设 折叠
临沭镇驻地在明代只是一个小村,40年代逐步形成了禚村、东北村、东南村、西北村、西南村、西南庄6个紧密相连的自然村。全镇约600户,3000人。房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多为乱石基、泥土墙、木构架、草屋面,95%的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三、四平方米。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农村建房"灯笼架"、"四不露毛"的多起来。7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房越盖越好,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7平方米。农村建房多为房宽6米到7米,檐前带走廊的房子。很多富裕户盖起了小楼。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6平方米。
1982年9月, 临沭县城市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规划实施后,镇驻地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至1985年,共拓宽取直了9条骨干街道,增建了振兴桥;楼房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10座增加到72座;城内绿化覆盖率达到26%;自来水日供水量3000吨,供水普及率60%。1995年后,镇村路全部铺上柏油,实现路面硬化。2000年,镇政府驻地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二、三产业有机械制造、化工、建材、五金、酿造、印刷、供电、邮政、电信、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行业。临沭镇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展现出繁荣兴旺的小城风貌。
社会福利 折叠
50年代初期,对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依靠的孤寡老幼人员,政府每年都发给生活保障金。农业合作化之后,遵照国家颁布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于应照顾的老人,实行以吃、穿、烧、教、葬为内容的五保。五保户都分散居住,由政府补助, 集体供养。1958年后开始兴建敬老院。是年全镇办敬老院38处,五保人员340余人。1978年后,随经济的迅速发展,用于五保人员的费用也逐步增加。2000年镇敬老院有五保老人31人,政府年补贴6.5万元。有专人负责老人的衣、食、住、行、医、葬,逢年过节,镇、村干部都买上水果、点心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使五保老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