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社会事业

家乡区县: 渭南市白水县

卫生

南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白水即设医署,称“医学”。医学设训科1人,掌白水县医务政令。明设惠民药局,清雍正九年(1731)设医学训科,后裁于何时无考。

民国十三年(1924)始设卫生助理员1人,隶县政府第一科(民政科),管禁烟、防疫事务。二十五年(1936),卫生助理员归教育科。

白水夜景

建国初,县政府民政科设专人主管卫生。1951年成立文教卫生科,设卫生专职干部1名,区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名。1957年文、卫分设,成立县卫生科,至1959年元月白、蒲、澄合县乃撤。1961年复县制,9月成立文教卫生局,1964年又分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瘫痪。1971年,卫生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兼管,1972年恢复局制。1973年再与文教局合并为文教卫生局,1974年又分设卫生局,后无变更。局设正副局长各1人,干事3至5人。局下辖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县医院、中医医院、各地段医院和各公社卫生院。[18]

2012年,白水县拥有医院、卫生院17个,拥有床位数 522 张,卫生技术人员1170人,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4291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91652人,白水县参合率97.5%。启动县级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工作,药品使用率为10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药品配备率、配送率、使用率、回款率均为100%。[10]

科技

1978年白水县科技局成立后,当年6月即协办同县委组织部、民政局联合对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进行普查,历时一个多月,查清白水县共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78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539人;高箐学校毕业的141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214人;专业不对口、改行、用非所学的111人。

1980年,科委对白水县158名闲散科技人员中的57人作安排,计合同工2人,副业工13人,民办教师24人,社队科研站及医疗站18人。1983年录用闲散科技人员6人,调整归队6人。

1983年,白水县共套改、评定、晋升科技人员207人,其中工程师11人,统计师1人,主治医生16人,农艺师6人,畜牧兽医师1人,助理工程师59人,助理经济师4人,助理农艺师14人,助理畜牧兽医师8人,助理农业经济师1人,农业技术员21人,畜牧技术员5人,其他技术员6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白水县科技人员精神焕发,各学会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了工农业技术引进和革命,成果迭出。建国后白水县科技成果17项中就有15项是三中全会以后的,在省以上专业杂志发表的14篇学术论文中属三中全会以后的就占12篇。[19]

2012年,白水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荔模式白水推广区建设》项目被市科技局列为示范县,扶持资金55万元。向部、省、市申报《有机苹果关键技术集成》、《苹果冷链物流与质量安全控制追溯体系示范》、《伊星秦川牛饲养管理技术》、《红薯淀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研究》等9个科技项目,其中被省科技厅立项3项;被市科技局立项4项。[10]

民生

2014年,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实事、解难题、强保障,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8.6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房6180套。总投资8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的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有序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白水县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教育均衡发展暨“双高双普”县创建通过市级验收,被评为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先进县,白水中学被授予省级示范学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开展,大型秦腔现代剧《金果梦》获省级优秀剧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5765人,新合疗惠及21万人次,新农保发放3万余人,1.7万人享受老龄补贴,2.35万人享受城乡低保,1.45万人实现脱贫。[16]

交通

民国二十八年(1939),民国陕西省政府为解决西安煤荒,筑成渭(南)白(水)轻便铁道(俗称压车道),通达新生煤矿,全长80公里。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1939~1947),民国政府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以马车路为基础,拓宽路面,先后修建断头简易公路6条,全长45.2公里。

建国以后,先后改建、扩建或新建主干公路2条,长32.4公里;地方支线公路8条,长182.5公里;社队公路普遍加宽,路面等级提高,公路网基本形成,并改建或新建桥梁15座

1965年,完成货运量4.09万吨,货运周转量130.72万吨公里。

1978年,完成货运量17.16万吨,货运周转量315.34万吨公里;1983年,货运量增至25.88万吨,货运周转量增至936.85万吨公里。客运量达到51万人。[20]

2012年,白水县公路运输业完成客运量1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895万人公里;货运量133.7万吨,货运周转量7290万吨公里。[10]

教育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侵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令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各保设国民学校,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共设中心国民学校5处,分校3处,国民学校38处,分校140处,共186处。

1949年白水解放初,中共白水县委、县政府亟视抓教育事业,首先恢复206所初小,9所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又制订教育方针,改革教学制度,明确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设学校,创办高中,增加教学经费和设备。

1983年,白水县有县办完全中学4所。小学学生由1952年的13811人增加为32663人,初中由1952的年465人,到1983年增加为12763人,高中由1952年的无,到1983年增加为1716人。[21]

2012年,白水县有普通中学19所(其中初中14所),在校学生数1914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601人;小学 59 所,在校学生数14208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4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升学率91.7%,高中升学率95.19%。2012年高考文理两科类各批次上线人数继续上升,白水县一批本科上线361人,比2011年增加34人,二批本科上线达到930人。[10]

石雪情(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