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山详细(四)

家乡区县: 江西省芦溪县

13阴水洞
该洞在观音崖脚下,杨歧村是盆地没有出水口,整个杨歧盆地的水就是从阴水洞走了。
14杨岐石窟
此石窟在观音崖壁上,各种形态,惟妙惟肖。
15千丘田
二十四景图册
二十四景图册(3张)
千丘田和千丘出水井在杨歧山东麓的东峰山坡口,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梯田,有的如腰带那样狭长,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这就是千丘田。距杨岐寺二公里,据说曾有人到千丘田数过,从左边数到右边,只有999丘,从右边数到左边,还是999丘。这时已是傍晚收工时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夫捡起放在地上的斗笠、蓑衣,数田的人才发现,斗笠、蓑衣底下竟然还有一丘田,不多不少,合起来整整一千丘。相传千丘岭的二千多丘小梯田都是孽龙造的,造了田后,没有出水之处,许真君追孽龙经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况,又造了一口出水井,出水井经常出红水,也叫红水井。
16铁笼关虎
此处位于前古塘上面的曹家屋后面,这里地形险要,环境优美,六十年代,萍乡铁路部门曾在这里办了一个知青点。
17何仙庙
该庙位于张口狮子岭的半山腰,传说一姓何的裁缝在此处的山洞中圆寂,后来人们在山洞口建了一个何大仙庙,庙门的对联就是万杉窝的才子肖坦写的其对联是:“朝朝朝朝朝朝应,处处处处处处灵”。这里地形十分险要,庙的后檐就是石洞,洞中有清泉涌出,庙前有一条通往杨岐林场的公路。
18方竹林
方竹林,杨岐特有,只有在杨岐普通寺、杨岐万安寺等地方才生长,移至其它地方都不能成活,它是一种观赏竹。粗看似圆形,用手触摸是方形。此外,还有观音竹、墨竹也颇有名气。传说杨岐原本没有方竹,杨岐山住着相依为命的娘儿俩,儿子至孝,这年九月,母亲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对儿子说,她想尝尝鲜笋的味道。儿子听了以后非常为难,只好摇着竹子大哭,你想想看,九月是秋季,到哪里去弄鲜笋?也许是他这一片孝心感动了天地,瞬间,他身边的竹筷子纷纷落在地上,化成一根根竹笋,从此杨岐有了形状象筷子一样的方竹。另一传说是佛祖当年来参观杨岐道场用过的筷子长成的竹子。
19观音堂
陈家田观音堂位于杨歧境内的东古岭的半腰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观音堂前有一棵二百多年的观音柏,有一口二亩水面的泉塘,右侧有三块几丈高的巨石,叫顶天石,这里环境幽雅,山水相依,森林茂盛,景色迷人,战争年代有萍乡地下党著名人物肖炳实曾以此为据点进行长达二年的革命活动,肖炳实系杨歧金鸡村人,曾留学苏联,三十年代担任过共产国际驻苏维埃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教育总工会主席,商务印书馆馆长,中国二十四史的编辑等职。
20白猿洞、罗汉洞、万人洞
万人洞能容两千人,有石椅;还有云霄洞,洞内有石田、石慕帐,敲之像铜锣响。
21唐塔、唐碑、唐柏
唐柏,又名名“倒裁柏”
唐柏,又名名“倒裁柏”
唐塔 有两座,一座是乘广禅师塔,位于普通寺的右侧,高2.35米,呈八角形,由花岗岩石垒成,塔身浮雕古朴雄浑,具有古代建筑风格。甄叔禅师塔在杨岐寺左侧,高1.78米,宽0.88米,形似方亭,又称油盐塔,西塔已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碑 杨岐寺正六墙壁上用下玻璃框着两块唐碑,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1957年 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为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的碑 文,由刘禹锡篆刻,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另一块是《甄叔 禅师塔铭》,公元832年唐大和元年建,沙门至闲撰文,僧元幽书写。此碑高2.8米,宽0.9米 数字527个。前者为刘禹锡的得意之作,后者书法如行云流水,均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道 光17年(1837年)住持将二块塔铭分别镶嵌在前殿正门左右墙上。
唐柏 杨岐寺后有一株唐柏,名“倒裁柏”,传说为甄叔手植,故又称“甄叔柏”,此树高31米,围7米,直径2.33米,传说此柏是和尚施法栽活的,因此叫“倒栽柏”这树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 000年6月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对唐柏进行了研究考证。
22文廷式墓
文廷式墓
文廷式墓
该墓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00平方米。文廷式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他曾为珍、瑾二妃的老师。创立“强学会”,并对“百日维新”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座墓葬坐落在古寺唐柏的后面,墓碑朝南,地形是“丹凤朝阳”。在墓葬的后座有文廷式墓碑、墓表、还有一对石柱,凡游览杨歧山的人都要游览文廷式墓,阅读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文廷式《墓表》(石刻),墓表系其生前挚友沈增所撰。碑文、对联清晰可辨,联曰“青简尚新,宿草将列;鸱鹑东徒,松柏成行”。
23杨岐万安寺
万安寺遗址--钟形岭
万安寺遗址--钟形岭(2张)
旧址毁于民国运动中,现存遗址于杨岐乡关上村泰岭近十里脚下,背座杨岐山境内的"钟形岭"下,相传,佛祖经过杨岐山时赐钟为山,曰“振悟大千,佑万民平安”,故名“万安寺”。寺院成品字形,三个主殿主要供奉着迦牟尼佛、观音及文殊等佛菩萨,曾香火兴旺。萍乡县志有相关记载。
24班竹山凌云寺
班竹山凌云寺(又名慧历寺寺),班竹山起义的总指挥部。1927年12月由中共安源市领导,上栗区党部直接指挥的斑竹山起义的总指挥部。现存荒废寺庙,有僧人住寺。该寺历史上香火兴旺,僧众上百。。旧址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坐南朝北,保护地带旧址四周200米,建设控制地带旧址四周100米,建设控制高度10米。

刘宇(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