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龙舞

家乡区县: 湖南省沅江市

龙舞也称“舞龙”、“龙灯舞”、“舞灯龙”,是益阳民间一种古老而隆重的大型游艺活动。最初起于祀神、娱神,后逐步发展成为民间游艺活动,在历代传承中形成草龙、布龙和板凳龙等几种形式。  草龙,也称“香火龙”,流行于洞庭湖滨。大多用糯谷草制作而成,有五节、七节、九节不等。各节装有一根圆木棍,供表演者持撑。玩时在龙头上插线香三根,故名“香火龙”。大多由少年儿童玩耍,动作与玩布龙相似,简便朴实,其天真烂漫的情绪却为布龙所不及。舞法有“草龙盘洞”、“草龙出洞”、“观音坐莲台”等。乐器有小鼓小锣,杂以脸盆、铁制锅盖、铜铃等响器。常在春节时沿门表演,主人对舞草龙的小孩尤为热情,认为小孩祈福求财更灵验,并馈赠红包和糖果食物,小孩嬉笑而别。

布龙,其渊源有两说,一说是唐太宗时魏征斩泾河老龙后,百姓兴高采烈,抬着龙头到处游玩,后逐渐演化为舞龙。一说由古代草龙演变而来,开始在草龙身上覆盖青红或黄色的“龙布衣”进行滚舞。后为适应艺术表演,又改用竹木为骨架,分九节或十多节不等,由绘有龙麟的长布联缀,由多节“龙把”连接而成,每节可点蜡烛。龙舞由耍珠者引导,多盏长方形牌灯引路。音乐多以一套或多套打击乐,辅以桶鼓大锣助威,桶鼓俗称“龙鼓”。节日沿门舞龙时,主家热情接待,大开中门,燃放鞭炮,传龙入堂,谓之“接龙”。布龙中还有20多节的大型摆龙,常在春节和大型庆祝活动时摆出来助威,稍带动作,威武壮观,增加节日气氛。

板凳龙,流行于安化一带。源于民间打草鞋的凳子,后将板凳的四脚改为三只脚(前二后一)。龙头制作精致,但比布龙要小,形状相似,由生(小生)、旦(花旦)、丑(丑旦)三人扮演。歌词内容多以爱情生活为题材,以七字句韵文为主,辅以道白。小生、花旦动作洒脱、灵巧、健朗;丑旦动作粗犷笨拙而又诙谐。音乐伴奏多为民间小调“对花”、“采茶”等,旋律活泼清新。

夫惟不争故无尤(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