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印度,首先在中国西藏传播,而后传入青海、蒙古、新疆、滇西南等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46年),天竺大月氏迦叶摩陀等僧人以白马驮经卷沿丝绸之路来到洛阳,在鸿胪寺驻足,鸿胪寺成为中原佛教的发源地,后称之为“白马寺”。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卷为梵文,信仰为密宗,到西藏的称之为喇嘛教,传入青海称之为黄教,总称之为藏传佛教。为了在中原广泛传播佛教,印度僧人学习汉语,逐步将经卷译成汉文。后来的中国僧人也学习梵文,参与译经,汉文的经典越来越多。 自东晋末年中原佛教南派宗师慧远创建莲宗净土法门之后,以戒律为修为的律宗相继出现。慧远之后约150年,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土创建禅宗。唐贞观年间,太宗崇佛,中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历史上有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周世宗的三次“灭佛”行为和五代时期的战争杀戮,佛教也遭受到很大的摧残。特别是赵宋王朝信奉道教,佛教出现存亡危机,这时各门派大和尚共同商定溶为一派,实现了以净土法门为宗旨的大联合,广大佛教弟子均为净土弟子。从而,以经卷为汉文的净土宗称为汉传佛教。
益阳挟资水临洞庭,乃江南灵秀之地,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民风淳厚,且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当年女娲补天的炼石之处,乃益阳境内的浮邱山;司马迁《史记》所载5000多年前,黄帝巡视天下,“南至于江,登熊湘”,会盟、封禅、制乐的“熊湘山”,亦在益阳境内;当年大禹治水,登上益阳境内的碧云峰,“以观洞庭水势”,现在“帝登峰”古迹尚存。岁月悠悠,女娲、炎、黄、禹帝诸圣灵气浩荡,益阳大地,尽得风流,群圣毕至:战国末年,楚大夫屈原遭放逐,漂泊于资水之野,问天于凤山之麓;东晋时道教宗师葛洪在益阳修道立说……公元373年(东晋末年),净土宗初祖慧远,出师自襄阳南下渡长江之后,在益阳建清修寺布道;印度高僧不如密多,在会龙山建宝泉寺弘法。益阳成为汉传佛教在中国南方的重要策源之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