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古揭阳地域非现揭阳管辖地域,古为现潮州潮安区一带),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福建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头一带,明代揭阳属潮州府。清代揭阳属惠潮嘉道潮州府。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1991]84号文)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地级揭阳市。现辖榕城区、揭东区、惠来县、揭西县,代管普宁市。
地理环境
位置
揭阳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邻潮州、汕头,西接汕尾。南濒南海,北靠梅州。陆地面积5240.5平方公里,人口673.94万(2012年)。市区榕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临江北路。
地势
揭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
气候
揭阳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21.4℃,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间,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揭阳市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主要有锡、钨、铜、铁、金和钾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
揭阳全市现有森林蓄积量32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9%。植物种类113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20多种,如乌相、桧树等。珍稀动物有巨蜥、穿山甲、果子狸等。名贵水产品有龙虾、青屿蟹、石斑鱼、鲍鱼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