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经济一

家乡区县: 江西省黎川县

千年古邑涌春潮
——黎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邓发明
黎川建县至解放前的近1700年历史,是人民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历史,也是人民饥寒交迫、奋斗不息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黎川人民上下一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全县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面提升,经济指数、人气指数、信心指数、幸福指数大幅上扬,并积极为实现黎川在赣闽边际地区快速崛起和建设“实力黎川、活力黎川、魅力黎川、和谐黎川”而努力奋斗!
建县千年历史沿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公元257年,年方十六的吴主孙亮始亲政事,为打击福建地区反抗朝廷的山越人,将豫章郡另置临川郡,南城县另置南丰、永城、东兴三县,永城、东兴地域正是现在的黎川县域,开创了黎川建县的历史新纪元。但时值东吴政权末期,三个在位皇帝(孙亮、孙休、孙皓)懦弱无能,朝廷大权旁落外戚手中,出现了皇帝联合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的长期斗争中。虽然积极推崇屯田制度,大力发展自耕农经济,但由于实行了将领世袭领兵制,使许多屯田转入私家手中,加上三国鼎立长期战争,国库空虚,农民兵役、劳役负担十分沉重,生活至为困苦。《三国志》的《骆统传》、《贺邵传》有关记载说明了东吴政权末期,军民身上的徭役和赋税负担,让大家喘不过气来,出现父子相弃、叛者成行的局面。三国归晋后,历经南北朝宋、齐、梁、陈,国家仍然处于分裂状态,苛捐杂税让人民生活仍然十分穷困,致使东兴、永城二县人口仅维持在800户左右。公元589—623年、624—1137年,两县先后两次并入南城县。北、南宋交替之际,由于中国历史人口南迁,大兴山区开垦梯田,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138年3月,在黎川地域建立新建县,人口约为6万;元、明、清三朝由于水面运输的发达,农耕经济和丰富的林木资源、农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1869年,全县人口达到历史以来的最高数262857人;1914年,因全国有4个新城县,江西新城县改称为黎川县;由于先后发生过地震、特大洪灾和大旱,1916年全县人口锐减为141076人;之后,黎川人民同在全国人民一样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经济凋零、社会落后,人口也在1949年降为99059人。
点击查看原图
松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
点击查看原图
德胜东山出土的隋代盘口四系罐和青瓷深腹碗
新中国成立后十个五年计划成就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黎川人民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改变着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1949年全县生产总值536万元,财政收入24万元。1950至1952年“三年恢复建设时期”,黎川人民一边生产建设,一边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实现生产总值993万元,财政收入154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9倍、6.4倍。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黎川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7年实现生产总值1559万元,财政收入86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2.9倍、3.6倍。1958至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受“大跃进”影响,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放慢,1962年实现生产总值1521万元,财政收入195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2.8倍、8.1倍。1963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实现生产总值2232万元,财政收入208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4.1倍、8.7倍。1966至1970年“三五”计划时期和1971至1975年“四五”计划时期,正处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业生产排除“左”的干扰,仍然取得较快发展,1972年5月首家陶瓷厂—红旗瓷厂细瓷碗杯试产成功并正式投入生产,1970年实现生产总值3414万元,财政收入274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6.4倍、11.4倍;1975年实现实现生产总值3980万元,财政收入305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7.4倍、12.7倍。1976至1980年“五五”计划时期,粉碎了“四人帮”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实现生产总值6048万元,财政收入359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1.3倍、15倍。1981至1985年“六五”计划时期,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1985年实现实现生产总值9086万元,财政收入581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7倍、24.2倍。1986至1990年“七五”计划时期,黎川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以乡镇企业为支柱的经济格局。1990年实现实现生产总值2.122亿元,财政收入1442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39.6倍、60倍,其中陶瓷企业发展到9家,产值达到1305.2万元。1991至1995年“八五”计划时期,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黎川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综合实力逐步上升,1995年实现实现生产总值3.67亿元,财政收入3001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68.4倍、125倍。1996至2000年“九五”计划时期,黎川实施优势发展、全方位开放战略,新荣工业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县经济再登新台阶,2000年实现生产总值5.9亿元,财政收入3776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10倍、157倍。2001至2005年“十五”计划时期,黎川巩固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促进了全县陶瓷、木竹加工、小水电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呈现腾飞发展之势,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1.4亿元,财政收入7563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213倍、315倍。进入“十一五”计划后,黎川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超越型发展战略,按照“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三大突破,建设五大基地,确保财政收入两年翻番、五年翻两番”的目标,着力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和建设新城,经济社会进入了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时期,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收入1.1亿元,首次超过亿元大关,分别是1949年的252倍、457倍;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财政收入1.603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302倍、668倍。因此,可以自豪地说,新中国成立的58年,是黎川人民创造财富、收获成果的58年,黎川人民付出了汗水,收获了喜悦;黎川人民历经了坎坷,创造了辉煌。

快跑(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