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独流入海河流(温州入东海)-鳌江

家乡区县: 温州市龙湾区

鳌江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温州南部的主要河流。其名称几经改变,在西晋时称始阳江,旋改名横阳江,又称钱仓江,因海水涨潮时,江口波涛状如巨鳌负山,故称鳌江。

分南北两支:北支为干流,主要在平阳县境内;南支为最长支流横阳支江,主要在平阳县、苍南县境内。其干流发源于文成桂山,总长81.52千米,流域面积1544.92平方千米 ,注入东海。

鳌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中最南端的一条水系,也是全国三大涌潮江(另外两条是钱塘江与闽江)之一。鳌江在西晋平阳建县时称始阳江,旋改名横阳江,又称钱仓江,又俗名青龙江。因海水涨潮时,鳌江江口的波涛状如巨鳌负山,在鳌屿地方,旧有鳌山堂,后改鳌镇堂(见《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含有巨鳌镇浪、压邪保安之意,故改名鳌江。

鳌江在平阳、苍南二县境内,被誉为平阳县和苍南县的母亲河。其流域面积1544.92平方公里,河长81.52公里。分南北两支:北支为干流,经平阳县顺溪、山门至水头感潮区,然后经麻步、萧江、钱仓、鳌江镇注入东海;南支称横阳支江,为最长支流,经苍南县莒溪、桥墩、灵溪,然后分别从沪山内河至夏桥水闸,萧江塘河至萧江水闸,横阳支江至朱家站水闸三处流入鳌江。干流流域称北港,横阳支江流域称南港,南北港在凤江汇合后,东流注入东海。

鳌江入海口原来在平阳县墨城长岗仙人岩下江道的狮子口与苍南县龙港新美之间。1939年(民国28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舰艇进港,县长徐用下令在狮子口抛打大松木和巨石做成的梅花桩,以封港御敌,结果造成河口内外逐渐淤积。1959年至1961年鳌江航管所组织力量,由何经济工程师主持,用爆破法清桩除障。但河口已向前移10公里。现河口在平阳县西湾阳屿山与苍南县舥艚镇琵琶山之间连线上,位于北纬27°34′7″,东经120°37′47″。

鳌江河口及海岸,由于上游水流挟带泥沙,致使逐年淤泥,同时受大陆架海域泥沙运动的影响送来别处泥沙,扩大淤积面,以致形成了河口及海岸一带广阔的海涂。鳌江海涂是由于河口和海岸淤积面不断扩大而形成的。

自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至1979年,海岸线共向东海推移2至7公里,平均每年的速度为2.2米至7.7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均每年以10至20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南岸苍南县江南地区已围垦1.7万亩。北岸平阳县小南地区已围垦2千亩,但有待围垦的海涂面积尚很广阔。

其北与飞云江海涂连接,其南至琵琶山基岩海岸,共有25.5万亩。其中,已露出水面的面积为12万亩,江南地区可围垦的海涂就有5万亩;还有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海涂面积13.5万亩。

鳌江上游多峡谷。横阳支江河床比降自矴步头以下约为千分之五,注入莒溪的支流,比降更陡,形成瀑布和急流。其中较大者有黄土岭水漈和碗窑瀑布。

ye(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