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有杆秤”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的推广普及,以及市场监管逐步严格,手杆秤开始慢慢退出舞台,制作杆秤的人也越来越少。日前,记者经过辗转打听找到了这么一位老制秤师傅。 从业五十余载
吴明华今年71岁,从事手杆秤制作这一行已经50多年。4月8日下午,在退休后开设的衡器店里,吴明华拿出了制作手杆秤的工具“小钻”,小钻样子小巧,是一个可以滑动的十字型器具,吴明华上下滑动小钻,一点一点的“星子”就印在了秤杆上面,这便是“钻星子”。
吴明华的两个舅舅都是制作杆秤的师傅,受舅舅影响幼时的他便对制作杆秤这门手艺很感兴趣。1961年中学毕业后,吴明华便进入当时的县五金合作社学习制作杆秤。“当时的制秤门市有十几个师傅,大街小巷从事这一行的人也不少。想从事这一行业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获得修理制作计量器许可证。”吴明华清楚记得1964年全县就有150多人参加这项考试,四个小时要制作出一把合格的手杆秤,往往很多人的考试时间都不够用。
十年前退休后,吴明华又做起了老本行,在县城胜利路上自家的门市里开设了一家衡器店。“现在店里主要卖一些电子秤、磅秤,空闲时自己做一做手杆秤,做了几十年,对这一行放不下啊。”
制秤是个“良心活”
吴明华经常说,做人要有良心,秤要有准星,制秤就是做良心。做手杆秤是一个费时又费力的“良心活”,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其中制定重量刻度的工序,就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做手杆秤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活,除了制作重量刻度,杆秤的挂钩,都需要自己用炉火烧制。
“将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就开始定支点,需要用标准的秤砣进行校验,当木杆处于平衡时,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接下来用小钻对着记号开始钻星子,这道程序很需耐心。”吴明华说。
定完刻度后,便是为星子上色和为杆秤上色了,这需要用石灰和火碱等混在一起涂抹。做杆秤需要许多工具,凿子、刨子、圆规、戳子、电钻、钳子等。
杆秤制作完后,还需经过计量局计量检定员的审查才能流入市场。“这是我们当时检验时的印鉴,数字代码代表了杆秤制作的省、市、县和门市,每杆秤在哪生产的一目了然。”吴明华从抽屉里拿出保存了几十年的手杆秤检定印鉴让记者看。
老手艺渐行渐远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段历史听说过吧,这衡就是指秤,手杆秤制作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很丰富。”吴明华说,制秤这项沿袭了2000多年的“国粹”里的名堂太多了,除开几十道制作程序,其中的文化内涵很丰富,比如秤杆的秤星,一颗星代表一两重,有三颗分别名为“福、禄、寿”,目的是为了告诫买卖人不能欺骗顾客赚黑心钱。欺人一两你自己失“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无“禄”(没官做);欺人三两要折“寿”。再比如人们至今常用的“权衡”等词语,“权”就是秤砣,“衡”就是秤杆。至于“秤不离砣,公不离婆”、“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等民谚,则已经升华成一种道德理念传播了。
吴明华的衡器店里,现在主要卖电子计价秤、电子台秤等现代化的秤,他制作的一些手杆秤则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整齐摆放在门店后面的一面货架上。“现在一个月最多卖出去一两把手杆秤,前段时间还是一个美籍华人来买了把小手杆秤带到美国当工艺品收藏。”虽然少有人问津,但空闲时,吴明华还是会抄起一根杆坯,用钻吱啦吱啦地拉二胡般,精致地钻出一个个秤星孔和装饰花案孔,然后将同样细的铜丝嵌入孔内,再用快刀将铜丝刮断,敲实、打磨、抛光……直到秤星闪亮,秤花生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