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龙感湖

家乡区县: 湖北省黄梅县

长江千里奔腾向大海,在流出湖北的一刹那,蓦然回首,在鄂东赣北小池口,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弧圈里的一块地名叫龙感湖。龙感湖是位于中国湖北省和安徽省交界处的一个淡水湖泊,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共有。湖泊总面积22322公顷。 春秋战国时期,龙感湖与今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连为一体,称彭蠡泽。东汉时期,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

古“雷池”就是黄冈市与安庆市共有的龙感湖 “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们常常引用的一句成语,典出东晋丞相廋亮《报温峤书》: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廋亮回书劝阻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见《晋书·廋亮传》)。 那么廋亮所说的雷池在哪里呢?

雷池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一说雷池即今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前一种说法,源自北宋乐史编纂的《太平环宇记》:“大雷水至望江积而为池 龙感湖 龙感湖(4张) ,谓之雷池”。后一种说法,见于中国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它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明确标明雷池即今日黄梅和宿松共有的龙感湖。 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 经考证,中国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晋以后的各朝代地图上,明确标明庾亮所说的“雷池”即今日黄梅的龙感湖。湖北省方志编委会所编纂《湖北方志通讯》,中国地名委员会所编《地名工作通讯》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也有同样的结论。三国时代,“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西晋以后,由于泥沙沉积,长江改道,“彭蠡泽”为两部分,长江以南的仍称“彭蠡泽”(今鄱阳湖),长江以北的叫大雷池,这大雷池恰恰就在寻阳(今黄梅)的东面。 原因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刺史,以郡、国、县建制,在今黄梅县境置寻阳县,为 龙感湖 龙感湖 黄梅县建县之始。《辞海》注:“寻阳,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黄梅县西南。”《湖北通志》也说:“汉置寻阳县,即今黄梅,属庐江郡。” 以上记载,同历史事实是相吻合的。东晋自洛阳迁都南京后,为防西夏侵犯,遣征西将军陶侃镇守武昌(今鄂城),廋亮对陶侃也不放心。因此,当历阳太守苏峻造反,温峤要回救建康之时,廋亮害怕陶侃趁机而动,于是命令温峤“无过雷池一步”。由此可以分析,雷池应在寻阳附近。如果雷池是在望江,而望江距寻阳200多华里。以廋亮的精明,怎么会把这个与寻阳“风马牛不相及”的雷池写进十分紧要的军事命令呢?! 还有一个史实: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广州刺史卢循乘后方空虚举旗反叛,率军向建康进攻。刘裕率兵回救,“卢循自蔡州南走,复据寻阳,刘裕先遣群军追讨,自统大军继进,又败卢循于雷池。”(《晋书·卢循传》)如果雷池远在望江,这里怎么又将它与寻阳联系在一起了呢? 龙感湖的变迁也证明,它就是古代的大雷池。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江南的鄱阳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连成一片的汪洋大泽,统名“彭蠡泽”。这大雷池恰恰就在寻阳(即今黄梅县)的东面。唐宋元以后,随着湖面的缩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渐被各区域性湖名代替 龙感湖 龙感湖 。在黄梅境内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在安徽宿松境内的叫龙湖、官湖等。中国地图学社正是依据上述史实,断定今日之龙感湖即古代的大雷池,这是完全正确的。 也许有人会问:既如此,为什么乐史说雷池在望江呢?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廋亮《报温峤书》写于公元328年,而由房玄龄等人修《晋书》将其载入则是300多年以后唐代的事。由此推断唐代以前,“不越雷池一步”这句话并未广泛流行,因此雷池的大名也就无人问津。《晋书》修成至乐史撰《太平环宇记》,其间又相隔300多年。这期间由于“不越雷池一步”的广泛流传和引用,雷池的位置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乐史在撰《太平环宇记》时就对其位置给予了说明。但由于事情已相隔600多年,山河地貌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寻阳早在晋咸和年间迁往江南(即白居易诗中的寻阳,现九江市),再加上乐史并非严谨的历史学者,“毕生著作甚勤”,既修史书也写传奇小说,因此在未加详细考证下发生了失误,这是完全可能更改图片的。某一说法一旦上书即被后人捧为金科玉律,这在我们中国也是常事。如果大家知道仅在湖北境内就有三处“赤壁遗址”,那么我们就不会对古人“错将雷池落望江”一事感到惊讶了 。 明帝司马昭(公元323~326年在位)褒进大臣,陶侃、祖约不在其列,陶、祖便怀疑是 龙感湖 龙感湖(3张) 庾亮删除遗诏,遂放出怨言。庾亮怕因此事乱,派温峤出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明帝死后,成帝司马衍(公元325~335年在位)尚幼,名义上由庾太后监朝,实权却由其兄庾亮独揽,引起一些皇族和大臣的不满。 当时,南顿王司马宗企图夺权,被庾亮识破。庾亮便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司马宗及其同党卞咸。卞咸之兄卞阐深知罪责难逃,便逃至苏峻家中。庾亮便向苏峻索要卞阐。 东晋咸和二年,亦即公元327年,历阳镇压将苏峻不仅不向庾亮交出卞阐,反而密约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率兵进攻东都建康(今南京市)。温峤闻讯,甚为焦急,欲率兵东下保卫建康。庾亮得知这一情况后,即致书温峤。他在《报温峤书》中云:“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即,庾亮告诫温峤,要坐镇江州,对江州西面局势严加警戒。陶侃一直不敢行动。苏峻、祖约叛军后被击败。 《晋书·庾亮传》对《报温峤书》有记载。“不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即源出于此。后演变成“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越雷池一步”,比喻一步也不敢(不能)越过一定的界限。

猪小潘。。。(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