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的“安旅堂”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济困扶贫”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自古以来,溱潼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济困扶贫的善举有史可鉴。近百年间,溱潼“安旅堂”的慈善业绩成为“济困扶贫”的典型。
“安旅堂”地处溱潼“安旅堂”巷内(现绿树禅寺西侧),大门上嵌有“安旅堂”三字石匾一块,两进三开间正房,这是“安旅堂”的主建筑,开阔的天井西侧各有厢房三间,标有“安旅堂”粥厂三字。
据史料记载,“安旅堂”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当时主要是接待上面官府来溱官员的食宿场地,正屋大厅上有“接官厅”字样。清朝灭亡后,失去了原有职能,民国初年,改为慈善机构,从此在溱潼慈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安旅堂”的管理机构为董事会,其成员是地方上较有名望的绅士及富商老板,他们是“安旅堂”的管理者和责任人,负责筹措资金,财务收支,人事安排和协调与外界的关系等。在“安旅堂”服务的所有人员,是热心公益的好心人,没有任何报酬。
“安旅堂”经济来源有固定收入和临时收入两部分。固定收入是地方富户一次捐赠的20多亩良田的租金,临时收入是逢年过节或遇突发事件时向社会各界募捐的钱物。
旧时溱潼水旱灾不断,灾后疾病流传盛广。特别民国二十七年霍乱流行,每天有20余人死亡,当时镇上的棺木不够支配,有的死者只好用芦席包裹外扎三道丝绳,埋于乱坟岗内。为挽救生灵,“安旅堂”决定派医就诊,时有中西名医徐子和、张东美、汪文远等参加,开方制药,分文不收,“安旅堂”成了临时医院,抑制了死亡人数上升。
“放粥”、“发粮”、“送钱”是“安旅堂”的一项重要事务,与地方上成立的救济院,统管其事。每年到了腊月,天寒地冻,是穷人最难过的时候,百姓称为“年关”。“安旅堂”从农历腊月初一起至除夕日止,举办放粥事宜,每天煮米达千斤,使2000多人免于饿死。放粥时,按事先排出的放粥对象凭粥条施粥,所以秩序井然。
安排外来人员成了“安旅堂”一项日常工作。溱潼是里下河地区的重镇,外地到溱潼谋生的、逃荒的不计其数,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安旅堂”派人接待、安排食宿。管理人员将他们的来历、住址、特长、品德等一一登记存档,然后按其特点安排,介绍工作时“安旅堂”负责担保。
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到了溱潼,他们霸占了“安旅堂”,夺取了所有财产,里面成了关押抗日人士的牢房。从此“安旅堂”在溱潼消失了。

小骄傲.(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