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陈晋的乡梓情结
黄建林
家乡不仅是一个空洞的地域符号,一景一物皆因饱有深情才走进游子的心灵。
盈盈儿女列灯圆,簇簇盘蔬箸满前。
那稔山乡穷老叟,一餐才罢早思眠。
这首题为《忆家》的诗歌是清代兴化诗人任陈晋徽州教授任上所作,短短二十八字回忆了家人团聚的欢欣,与自己宦游异乡缺食早眠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家的无限向往与依恋之情。古代中国是一个乡土气息浓烈的国家,生于斯土的人民大多安土重迁,有着强烈的乡梓情结。家乡是他们灵魂深处的温情港湾,无论贫贱或是富贵,叶落归根都是游子们最终的选择和期待。
任陈晋与任大椿祖孙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兴化邑人誉之为“经训贻芳”。任陈晋乾隆四年进士及第,“不肯折节以应世”,故而十二年后才被授官徽州府教授,此间为了生计不得不舟车南北,胸有所触皆发之于诗歌,而尤以家乡为其诗歌中屡见之咏叹对象。
兴化地处里下河地区,适度的雨水、充沛的光照成就了她“鱼米之乡”的美誉,三月菜花与六月荷花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挂念。任陈晋宦游他乡,每每想起家乡的风景,心中总是油然生起“不如归去”的情绪。《偶怀家乡风景》其一写道:“三十六垛菜花圃,六十四荡荷花田。虽无险峻奇风景,恰得平流自在天。”“三十六垛”、“六十四荡”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兴化垛田与河荡的地貌特征,菜花与荷花生长其间自是给这片土壤增添了许多风韵。兴化虽没有高雄之崇山峻岭,但撑一叶小舟缓缓行驶在水乡的溪流中,这种安闲与自在又能于何处觅得?
“廿载资生计,天涯搏脯脩”可以说是任陈晋半生宦游的真实写照,冷官教职任上也是尝尽了人生的苦酸,他甚至带领着僮仆在官署前的空地上种菜以自给,《种菜》一诗记录了其中的情状:“率僮种菜不栽花,冷署冰盘味正佳。但得斋厨供一饱,未须红紫眼中夸。”艰苦的生活使得任陈晋愈加怀念家乡,《偶怀家乡风景》其二写道:“来薪自喜租能供,鱼蟹人遗少索钱。何似此间艰一饱,长斋苦节直经年。” “鱼蟹人遗少索钱”体现了兴化人民乐善互助的淳朴民风,与徽州任上的“艰一饱”两相比照,又怎能不触动诗人的家园之思?也难怪诗人对故乡的稻花香和粳米饭魂牵梦绕,感念乡境的组诗《杂忆》其三言:“来日朝暾上,平溪云水光。从东小茆舍,度景是荒庄。预报秋田熟,微闻早稻香。归来饱粳饭,鼓腹上沧浪。”
家乡不仅是一个空洞的地域符号,一景一物皆因饱有深情才走进游子的心灵。古人作宦他乡多是独行,任陈晋也不例外,他微薄的俸禄不足以支撑举家客居的费用。聚少离多的宦游生涯使得任陈晋倍加怀念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杂忆》其五言:“迎门稚子候,一躣我还家。瞬息亲朋集,阶庭笑语哗。茗烹新藿蕊,羹煮旧鱼虾。尔日尝乡味,莼鲈许共佳。”诗中描写的情景仿似就在眼前,温馨而感人。天赋异禀的孙子任大椿是任陈晋心头的安慰,《杂忆》其八言:“吾家好孙子,十岁喜能诗。属有惊人句,时投念我词。当杯呼小友,逢节忆佳期。微禄何堪系,言归作塾师。”古语云“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人才是家族世代兴旺的保障,而任陈晋把这一切皆寄托在年仅十岁的任大椿身上,后来的事实最终证明他没有看走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