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墩古墓群地处湖北省襄阳市吴店镇东与兴隆镇南两镇交界处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上。墓群共有土冢9 个,当地俗称“九连墩”。墓群南北向排列,最大冢俗称鹰子包,为九连墩之首。地处土岗最南端,冢直径45 米,封土高4.5 米。其余8 个冢直径在35 米左右,封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封土皆为白膏泥,并有夯打迹象。墓群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
2002 年对墓群最南端的一号墩2 座楚墓及其附葬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出有青铜礼器、乐器(编钟、鼓、笙、瑟)、兵器、车马器、陶器、玉器及生活用品(人擎灯)等。1 号车马坑长52 米,宽12 米,是已发现的楚墓中最大的实物陪葬车马坑。坑内有40 辆车,88 匹马,其中有一辆6 匹马拉车。2号墓出土了1000 多枚竹简,保存较好;出土了已发掘楚墓最多、品种最全的漆木礼器。九连墩古墓群属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其出土的遗物和陪葬车马坑的规模以及文物考古研究价值,在湖北考古研究上实属罕见,是一次规模空前、声势较大的考古发掘,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邓国故址位于襄阳市樊城北约6公里处,为西周邓国都城,故名邓城,距今3000多年。邓国是西周时期诸侯国,封为侯。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战国后期,秦昭王封公子悝为邓侯。秦统一后,邓城属于南阳郡。汉为邓县地(即古樊城)。这里南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邓城土城墙略呈长方形,东墙长766米,南墙长896米,西墙长713米,北墙长858米。墙厚10至15米。墙残高3米左右,四角稍高,最高处6.3米。四面均有城门。护城河宽40米左右,现为水田。城东南角外有高约8米土台,俗称烽火台,也称阅兵台。城内有十字街道,西北角有明代建的宁国寺。邓城内外地下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秦汉及以后朝代都有,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离邓城北约3公里的丘陵地带,有两周时期墓葬群,“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分别出于山湾和蔡坡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据考证,这些墓地与邓城密切相关,其中铸铭文的,就有邓、楚、吴、上鄀、蔡、□、曾等国器物,是研究楚文化及邓、楚和有关国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枣阳白水寺风景管理区主任沈齐珍告诉记者,在吴店镇东赵湖一带,几乎家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古时有个大官被皇帝错杀,众多大臣上奏,皇帝也知道错杀了,于是特赐金头一个随葬,因怕人盗墓,于是一夜之间修了九个大冢,使人难辨真伪,时称“九连墩”。
考古专家有如下猜想:随葬的会不会是青铜器呢?关于“鹰子包”的墓主是谁,是干什么的,开棺之后,可能会有答案,但有一个问题仍须考证:这么大的墓显示出墓主的身份绝非一般,那么,与墓主身份相对应,群墓周围是否有相应的城池或大的遗址?如有,其背景是什么,何时兴起,何时毁灭?或许这里又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