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先生的一生是贡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安定先生(993~1059),本名胡瑗,泰州人,因其祖籍在陕西安定堡而世称。安定先生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少年安定立志而学,青年时赴泰山读书十年不归。学业结束后回到泰州讲学,后被范仲淹聘于苏州府学,不久随范仲淹保卫边疆任丹州军事推官。湖州州学建成后,安定先生又被滕宗谅聘湖州州学主持教务十年。
自皇祐四年(1052)冬天开始,安定先生在太学任教,计七年。晚年时期,仍然坚持刻苦攻读,勤奋教学,既要主持太学教务,又要兼任国子监直讲,辅导皇上,“日侍启沃万言”,终于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嘉祐四年(1059)正月,安定先生病不能朝,仁宗派中贵人前去探望,并封安定先生为太常博士,往任杭州节度推官的长子胡志康处养病。
安定先生有三个儿子,即胡志康、胡志宁、胡志正。胡志康是庆历六年(1046)成进士的。那年胡志康登贾黯榜(古代以“状元”名字命名榜单),官杭州观察推官。弟胡志宁与胡志康同榜,官永州知州。
听说安定先生要走,学生们连续数天请求他留在京城,但他病情太重,非走不可。临走的这一天,满朝文武官员和太学的学生,在京师东门外成群结队,相延百里不绝。官员们为其叹惜,学生们执弟子礼,为这位老教育家饯行,路人们都为安定先生感到荣耀。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
比去京,诸生诣阙下乞留者累日。公卿祖送都门甚盛,莫不惜其行也。
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说:
(安定先生)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