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文学与艺术
楚辞
《楚辞》又称“屈骚”,共计二十五篇,分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楚辞》中,诗人对于国君思念和忠君的表白言辞随处可见。《楚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它是屈原带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独一无二的宏篇巨著,还是“前世莫闻,后世莫继”的千古奇文。这部伟大作品的形成,除了屈原超人的天赋和强烈的激情及痛苦的经历外,也应是战国时期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学术思想的结果。
楚国民歌
商周之交的荆楚大地,由于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处处都散发着浓厚的神秘气息,人们本来就崇神信鬼,加之又受到殷商巫文化的巨大影响,因而使巫风在楚地更加如虎添翼,以致“崇巫”成为楚国的一大文化特征。正是这种长期盛行于楚地的“巫风”,推动了楚歌楚舞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巫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歌手,传播了一首又一首的民间歌谣,而且那千奇百怪的神话故事,也为楚国民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演唱内容,那遇事必祭的民间习俗终于养成了“楚人善歌”的民族性格。楚国民歌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时政歌。楚国民歌的文学艺术特征主要是大量运用方言土语,常用七言句式,结构上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普遍采用比兴手法。从两周之际的“二南”之歌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再经汉代乐府民歌的相和歌、南朝乐府的西曲歌到唐宋时期的《竹枝歌》,形成了我国民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楚歌体系,它是我国民歌历史上极有势力的一翼,与吴歌体系东西并存、争奇斗艳。楚歌体系不仅顺应了我国民歌由四言到杂言、由杂言到五言,再由五言到七言的发展趋势,而且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其历史功绩将永远彪炳于中国文学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