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名人我知道

家乡区县: 潍坊市奎文区

李璮介绍:
  李璮(?—1262),字松寿,是元朝与金、南宋之交盘踞淮北山东的豪强李全之子;一说为李全养子,因改姓更名,并以李全原籍益都潍州(今山东潍坊)为己籍。 1211年,蒙古开始大规模攻金。山东各地豪杰纷纷乘势攻劫州县,反金自雄。1214年,李全起兵于潍州,后与杨妙真所部红袄军合并,转战于鲁南、山东沿海岛屿历数年。1218年春,因岁饥乏食,全率部渡河归附宋朝。此后,他倚宋为后援,乘“山之东,河之北,盗之区,兵之冲也”的形势③,往来胶西淮北,伺机坐大。1222年,李全进据益都,始全力经营其地。1226年春末,蒙古军灭活动于河北、山东的彭义斌部,逼降拥众五十余万的济南军阀张荣后,西攻益都。秋,蒙古筑长围,夜布狗砦,断全粮道。李全婴城固守至翌年初夏,终因粮尽,举城向蒙古输诚④。未几,留屯在南宋边地山阳(今江苏淮安)的李全所部被别支忠义军攻杀。全闻讯后,向蒙古军帅孛鲁国王断指发誓“归南必畔(宋)”,遂受蒙古山东淮南楚州行省之职,率军南下,进据宋楚州(今江苏淮安)。他利用宋廷“内图进讨、外用调停”的姑息政策,一面以“反正”之名向宋朝骗索饷粮,一面则“岁贡于大元者不缺”,依违两端,据地自重达四五年。1231年,全领军攻宋江北重镇扬州。军败,全于退却途中骑陷泥淖不能拔,被追兵乱枪刺死。 李全死后,残部推全妻杨妙真权主军务,退回山东。1232年,“杨代入觐,得绍夫职”①。因此主持华北财政的耶律楚材称她为“杨行省”。杨妙真领山东益都行省的时间似乎不长,便引退辞任。益都行省之职即由李璮继承,时在窝阔台汗前期。1233年,蒙古并委任散术台氏纯只海为益都行省军民达鲁花赤。 李璮受任前后,其势力似尚局限于益都一路之地。蒙古灭金前一年,“金人以海(治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沂(今山东临沂)、莱(今山东掖县)、潍等州降”(《元史·太宗纪》),足见这时益都周围地区多不在李璮集团手中。然而,此后不到十年,他的势力就逐渐伸展到益都以东和东南的差不多整个山东半岛。据民国《牟平县志》卷九《昭武大将军总管万户姜房墓碑》(碑立于1255年),在碑主病死于1240年以后,其长子和次子分别由“山东淮南等路行省相公李君、先少保(按此指李全)之子上表汗廷,使袭胶(今山东胶县)、潍、莒(今山东莒县)、密(今山东诸城)、宁海(今山东牟平)等州总管万户及宁海州刺史之职”。

 

晏婴:
(?—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取代。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晏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称赞晏婴说:“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司马迁更是对晏婴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晏婴是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刘翠翠(2015-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