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寿光市”语源简析
“寿光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òu guāng Shì”。它所指代的是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中北部。地处北纬36°41′~37°19′,东经118°32′~119°10′。东邻潍坊市的寒亭区、潍城区,西接广饶县,南连昌乐县、青州市,北濒渤海。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8公里,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市人民政府驻地圣城街道办事处,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150公里处。为潍坊市辖县级市。
寿光,始置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即公元前一四八年。寿光之名盖昉子齐宣王时闾邱长老乞寿之辞。《高士传》云:宣王猎于杜山(此山在今山东临淄县西),闾邱先生与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曰:“欲得寿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所得为也。”闾邱进曰:“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说苑》所载略同。“汉置寿光县,隋置闾邱县,盖皆取此”(嘉庆—《寿光县志》)。旧说,因“此地人多长年,且其地滨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故名寿光(康熙—《寿光县志》);“人年长曰寿,土地平曰光”,故名寿光(《青州府志》),皆无可考。另说,“云门山(此山在今青州市境)巅,镂(漏:雕刻)一巨‘寿’,高可数仞,出自神仙之笔,夜烁金光,射寿境,故名”(1960年编《新县志》)。寿光县系汉朝置,云门山的“寿”字是明代周铨所书。旧说有些牵强附会,不足为据。
二、寿光市政区沿革简况
寿光开发甚早。据孙家集镇三元王遗址出土的三足高柄觚形器及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口文化遗址的考证,推测远在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人在此定居。夏代,属斟灌国。商代,为逄伯陵封城。西周,属纪国。齐国灭纪后,改称剧邑。秦代,属齐郡。西汉以寿光命名置县,隶属北海郡。东汉,属乐安国。三国曹魏及两晋时期,属乐安郡。南北朝时,寿光县废,其地分属博昌县、益都县、剧县。隋代,废博昌县复置寿光县。唐代,属青州北海郡。宋时,属京东东路青州北海郡。元代,属中书省东南部,山东省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朝,属山东登莱青道青州府。民国初(1912年)属山东胶东道。十四年(1925年)属淄青道。民国十七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寿光县抗日民族政府属山东省渤海区。1948年划为寿光、寿南两县:寿南县属昌潍专署,县府始驻屯田,后迁至寒桥;寿光县属渤海第三专区。1950年划为昌潍专区,县府先设在田柳,后迁至上口。1953年,寿光、寿南两县合并,县府移至寿光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
三、寿光市地名语词特征
境内聚落地名,多以姓氏命名,其余多以原有地名的演用为主。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渊源
寿光历史悠久,历史渊源流长。据孙家集三元王遗址出土的一件三足高柄觚(沽)形器来看,远在(大约5810±90年)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人定居。从胡营后胡遗址出土的陶豆一件、彩陶壶二件、陶鼎一件,从制作方法、造形等方面,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编写的《大汶口》一书中所列豆、彩壶、陶鼎相同,充分显示了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丰城埠子顶出土的黑旦壳陶杯,高14厘米,重量仅有六十克,厚度近口沿部竟薄到零点三毫米,显示了约四千年前居民的劳动智慧和造诣。古城出土的大批西周纪国文物:共有铜器64件、陶器9件、玉器4件、人骨2片、蚌玮12件,很有考古价值。
自197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寿光境内发现古文化遗址143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遗址分布密集,已发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20多处;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的遗址30多处。另有散布各乡镇的聚落遗址89处,都曾出土过大量文物。
(二)文物古迹
寿光的文物古迹多而全,从远古到秦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都有。如古聚落遗址、古城台遗址、古建筑遗址、古墓(冢)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