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洑山太和观,又名道德观,是湘西北道教圣地之一。创自唐,兴于明,雄奇地耸立在沅水北岸的美女峰上,与山中的“马援祠”、“耆阇寺”和“崔婆井”等景点,同为湘西北的名胜古迹。
唐末宋初,衡州举子张虚白不第,拜真人吕纯阳为师,后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入道,常挑一铁葫芦,自称白云子,始建庐隐居河洑山白云洞修练(见《常德府志》第十七卷)。后屡毁屡建。
宋以后,一名唐世英的浙江金华人,访虚白遗址,隐平山悟道,连元世祖召他,都不愿离观而去。
明正德八年(1513)荣王来鼎,出钱大兴土木修太和观和虚白庐。后因崇祯辛未年(1613)地震,殿宇惨遭浩劫,片瓦无存,时观中住持杨老道人击目伤心,立誓愿恢复旧观。后叨蒙十方各界丛林慷慨布施,有刘廉克者积极响应,倡修其圯。又以童英等六十四名信士,自清顺治戊戍年(1658)十二月始至辛丑年(1661)八月中秋止,历经三载,重建太和观并增修“玄帝宫”,供奉道教北极祖师“真武大帝”。又修一天门以“王天君”居之,联曰:“界敞神奇,四面香客窥乐土;道悟玄机,十方丛林朝山门”。修二天门以赵天君居之。联曰:“道义昌明,光被平山昭万古;祖恩浩荡,泽浅朗水润千秋”。还在“崔婆井”旁的山窝口筑一石拱石栏栅之“会仙桥”。与会仙桥相连,又新砌石级数百礅,名曰:“百步蹬”,从一天门层曲至二天门。观前两厢,又修钟鼓楼各一,整个建筑群由下到上,由低到高,三厅三进,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古朴幽邃,充满明清风韵。并举道元(王奇祥)和洞真(陈瑞仙)为观内住持,定每年中秋为庙会大庆。此后,善男信女和香客游人八方来朝,顶礼膜拜,香火极其旺盛。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镇平将军徐之夫人孔氏出资重修,改太和观为道德观。乾隆五十七年(1792),提督俞金鳌修缮后,又更名为太和观。道光十五年(1835),太和观又一次重修,且住持陈芳来又在“会仙桥”头和“百步墩”顶端分别修建了“龙王殿”和“财神殿”。
1924年,湖南省主席何健偕其母来观进香后,在山门外的“文昌阁”(又名“二圣官”)旁,嘱观内住持李华建了一“八角亭”,以供香客上山小憩。至此,太和观作为一个曾被帝王“诰封”过的道教上层丛林机构,其规模之宏大,其历史之悠久,在江南也实为显赫。
太和观,是信奉中国道教的道士和善男信女之活动场所。所吟诵的经书如《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太平真经》、《黄庭真经》、《度人真经》、《阴符真经》和《玉皇真经》等内容广泛丰富,教理教义深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供奉的三清(上清、太清、玉清)一祖(真武祖师)和八大真人,诸如葛洪、孙思邈等皆为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建树口碑的道学代表。
千余年来,太和观在从事道教活动的同时,总是极力顺应历史潮流,各届住持与道众大都体谅和支持正义之举。1927年马日事变后,大革命处于低潮。为了挽救革命,发展武装和开展地下斗争,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到常,改组常德县委,组建湘西特委,历时一周,其会址就在太和观内。此后太和观便成了湘西特委的联络地点和活动中心。1934年底,红二军团主力和红六军团第五十一团,为执行中央军委“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指示,贺龙、关向应和肖克,设临时军团指挥部于太和观,将国民党独立第三十四旅彻底打败。1943年冬,日寇为实现以常德为跳板,尔后进取川、贵之野心,从华中调集八个半师团约十万兵力包围常德,守城的国民党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第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以八千之众抗击日寇第三师团、第六师团和六十八师团一部近三万精锐之寇,守城指挥部开始也设在太和观。亦因如此,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太和观及太和观周围所有殿宇堂祠,被日寇扔下的炸弹和燃烧弹付之一炬,毁于一旦。(见《抗日时期中日常德会战》)
抗战胜利后,在冯玉祥部任过旅长的龙崇顺,摇身一变,半路出家,将太和观和虚白庐进行修复,率徒龙高本、肖高真主持山门。
1949年后,太和观众道出走,香火绝迹,塑像全毁。殿宇残壁断垣,通天亮顶,满目苍苔,摇摇欲坠。
为了抢救太和观这一武陵千年名胜古迹,1993年夏秋,湖南省常德河洑国家森林公园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宗教事务处的大力支持协助下,自1993年六月始至1993年九月底止,历时四个月,耗资近百万元,将太和观按明清风格修葺一新,使这曾是中共湘西特委成立地的革命纪念地重放光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