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于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国土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万亩,辖15个乡镇、2个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和1个林场,人口132万。[1]
蒙城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庄子祠、文庙、万佛塔、三星街、白云庵、东西怀德桥等文物古迹及景点。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曾在此挂职担任副县长。蒙城是中国楹联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西周时,此地称漆邑。公元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
秦朝时,此地属泗水郡。汉朝属沛郡山桑县。三国时,属魏谯郡山桑县。
五胡十六国时期,此地被前秦所占。
南北朝时,属南朝宋山桑县。后被北魏所占。
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废山桑县建置涡州,为州治所。在漆园故城建置涡阳县。
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置南兖州于涡阳(今蒙城涡河北刘寨)。
梁大通二年(528年),梁改置涡州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均为州、郡治所。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在此置南谯郡,以涡阳(今蒙城)为治所。北齐在此置谯州。
隋开皇十六年(595年),称淝水县;大业七年(611),改淝水县为山桑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正式定名为蒙城县。此后,虽归属屡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未变。
五代时,为河南道亳州蒙城县。
宋代,先后属安丰军、亳州、寿州。
交通区位图
交通区位图
元代,属总管府安丰路。明代,属凤阳府。
清代,先后属凤阳府、亳州、颍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淮四道(道尹驻凤阳县)。
民国17年3月,直属安徽省。
民国21年10月,属安徽省第六(泗县)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6月,属安徽省第三(阜阳)行政督察区。6月中国共产党建立板桥区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33年12月,蒙城县北境归宿蒙县,属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民国34年12月,宿蒙县属华中区第八行署。
民国36年6月,宿蒙县属豫皖苏区第三行署。11月,县南境归蒙城县,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民国38年3月,裁撤宿蒙、宿怀、蒙城(涡河南)、涡阳4个边区县,设蒙城县,原蒙城辖区恢复,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4月12日,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阜阳地区。
1996年,阜阳地区改市,属安徽省阜阳市。
2000年6月,地级亳州市建立,属安徽省亳州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