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相传商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因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皋陶担任大理的职务(司法长官)制度刑罚,执法严明,其子孙世袭大理的职责,一直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后人理徵因执法严明,得罪了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小的儿子理利贞逃往伊候地,母子俩无钱无粮,幸当地李树很多,且结满李子,母子俩以李果充饥,得以活命。利贞不敢再称理氏,因李果救活他,于是改姓“理”为李氏。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按目前人口计算,李姓在中国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排在首位。历史名人有李耳,世称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是道教的始祖。李世民是唐高祖的次子,登上王位后为唐太宗。他聪明英武,统治得海内升平,并拓广版图,使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在中国政治史上立下了里程牌。李白,唐大诗人。明代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唐朝最流行赐姓,皇帝常常会把他宠爱的人,或是对国家有功的人赐他们姓李,这也就是今天李姓人数最多的原因之一。
张 相传少昊有有个儿子叫挥,他发明了弓。弓箭现代人看很普通,但在上古时是非常重要的武器,因此他被封为弓正(监督制造弓箭兵器的长官),赐姓张——“张”的古文像一个人持弓欲射的样子。春秋时,又有晋国大夫解张,又称张候,他的子孙也称张氏。秦朝末年,秦皇无道,官迫民反,韩国有个贵族姬良,因谋刺秦皇未成被追缉,使隐姓埋名,改为张姓,叫张良。后来张良协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立国后被封留侯。历史著名人物还有张道陵,东汉人,为中国道教定型化之始,其徒称其历代掌门为张天师。按目前中国人口计算,张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刘 源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后代称为刘氏。还有一支出在嵌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号刘康公,他后代也称刘氏,历史上秦末刘邦起义反秦,并与楚项羽争夺天下。刘邦任人唯贤,终于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建立汉朝,做了皇帝,便是汉高祖,刘氏称帝四百多年。三国时又有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四十多年。南北朝时有刘裕在南方建立宋,历时六十年。按目前中国人口计算,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十大姓之一。
陈 相传帝尧做天子时,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在妫汭河边居住。后来舜做了天子,但他的子孙有的留在妫汭河一带,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封他为陈侯,还把大女儿元姬嫁给妫满,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相公,陈氏就是他的后代。历史人物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南朝时陈霸先建立陈,称帝三十三年。按目前我国人口计算,陈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吴 源出姬姓。相传周太王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周太王打算立有才干的小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作为兄长的太伯和仲雍明白其父心意,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兄弟二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当时东南沿海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中原的文化,逐渐改变了贫穷落后现象,当地人就推举他们为君长,在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后传至吴王夫差,骄傲自大,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吴王夫差的子孙称为吴氏。历史名人有吴起,战国时卫国人,军事家,为魏奖,屡建战功。后为楚国令尹,实行变法,使楚国富强起来。明朝有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吴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周 源出于姬姓,居住邰在。后来始祖亶父为了生存,带领族人迁居周原,从此称为周族。亶父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八百多种。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的庶民,迁到恿孤(今河南省临汝县),后代称周氏。又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机泄漏而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及氏改姓周氏。历史著名人物有周勃,汉初大臣,随刘邦起义反秦,定天下,安汉室。三国时吴国儒将周瑜,与曹操抗衡。晋朝有周处,南山杀虎,海中砍蛟,自己改恶从善,是著名的除“三害”,官至将军。按目前我国人口计算,周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黄 源出嬴姓。周代时有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西),相传是伯益后裔的封国。公元前648年,楚国灭了黄国,黄国国君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的业迹,就改以国名为姓。西汉有丞相黄霸,唐末有农民起领袖黄巢,东汉有太尉黄琼,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元代有画家黄公望,清有史学家黄宗羲。按目前我国人口计算,黄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杨 源于羊舌氏。春秋时,当时著名贤臣——晋国大夫羊舌肸受到封赏。他的封邑在杨(在山西省洪洞县西南),他的儿食我以杨为姓。杨食我与祁奚的孙子祁盈是好朋友。公元前514年,祁盈的两个家臣祁胜和邬藏互相交换妻子,祁盈把他们两人囚禁起来。大夫苟躒受了祁姓的贿赂,就到晋顷公那里说祁盈私自抓人,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觉得晋顷公处理不公,就帮祁家杀死祁胜和祁盈,瓜分了他们的封地。杨食我的子孙逃往华山,称杨氏。历史著名人物有杨玉环(杨贵妃),北宋有边将杨业(杨令公),太平天国有东王杨秀清。按目前人口计算,杨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赵 源出于嬴姓。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叫造父,他从桃林(在华山一带)得到八匹千里马,驯服后献给周穆王,穆王用这八匹马配备了一辆华丽的马车,驾驭着周游天下,一直来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穆王,两人饮酒唱和,穆王乐而忘返。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起兵造反,穆王得到消息急忙回赶,造父驾车日行千里,穆王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造父有功,穆王就封他在赵(在山西省洪洞县赵城),称为赵氏。造父的后代赵衰,曾随晋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回国后成为晋国的执政大臣,战国初年,越衰的七世孙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三国时蜀有大将赵子龙,于百万军中救阿斗。秦汉时有赵陀在南岭称王,建都广州,国号南越。五代末期有赵匡胤,建立宋朝即宋太祖皇帝。赵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王 先秦时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就称王氏。如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期的王子晋、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称为王氏。历史人物有西汉末年摄政王王莽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晋时王氏是执政的大家族之一,有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有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宋代有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元代有戏曲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王守仁,王夫之。由于王氏来源不一,分支众多,按目前人口计算,王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
余 春秋时,秦国名臣由余,他的祖先是晋国人,因避战乱逃亡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臣,后来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深得民心,便留在秦国效力,使秦国强盛起来。他的后代称余氏。历史著名人物有余靖,北宋人,中进士,曾任右正言,建议严赏罚,节开支,他曾三次奉命出使辽国,因反对以岁币给西夏,被贬官。后来起用,为梧州知州,有政绩,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
关 颛顼的后裔董父为帝舜养龙,被封为蒙龙氏。上古时,拳、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夏帝桀暴虐荒淫,人民怨声载道。有个贤臣叫关龙逢的前去劝谏,触怒了桀,结果被杀死。后来关龙逢的后代改称关氏。春秋时又有周朝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了《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经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尹喜的后代以官名为姓称关氏。历史名人三国时代有关羽,和刘备、张飞结拜金兰,情同手足,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民间的关圣帝君庙是纪念和崇拜他的庙宇。元朝有大戏曲家关汉卿,清朝有抗英名将关天培。
梁 源出于嬴姓。伯益的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在秦谷,号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征讨西戎,战败而被西戎所杀。秦仲的五个儿子立志要为父报仇,周宣王便给他们七千兵马,让他们再去攻打西戎。五个儿子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终于把西戎打败,收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论功行赏,封秦仲的二儿子康在复阳梁山(今陕西澄城县东北)为梁康伯,建立梁国。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劳民伤财,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功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梁伯后人以国为姓,就是梁氏。历史人物有梁鸿,东汉人、有气节、博学、娶妻孟光,互相敬重。“举案齐眉”的典故由此而来。梁红玉,宋韩世忠之妻,协助丈夫,击鼓退金兵,是女儿不逊须眉的典范。
甄 甄是制陶所用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为掌管制陶业的官名。相传帝舜是个品行高尚的人,他处处以身作则,教化民众,深得人民的爱戴。他听说黄河边上的东夷部落制陶工艺落后,人民生活艰苦,就住在那里制陶。在舜的指点下,夷人的制陶技艺迅速提高,那里很快成了著名的陶器产地,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就形成一个城邑,叫做甄城(今山东甄城,古代鄄、甄通用)。舜有子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称甄氏,以官为姓。历史人物有甄鸾,北周数学家,官至汉中郡守,精于步算,曾释《周髀》等算经,著有《五经算术》。甄济,唐代人,天宝年间,授左拾遗。安禄山用为幕府,当他发觉安决意谋反,于是暗藏羊血于床头,夜间作吐血状,诈病辞归。安氏之乱平定后,被召授秘书郎。
邓 相传夏朝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湖北省襄樊市邓城镇)。其后人就以国名为姓。商代高宗武丁封其叔叔在邓国的曼城,称为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公元前64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君子孙也以国名为姓。邓姓历史上名人不少,如春秋时邓国有政治家邓析,西汉时蜀中有富豪邓通,东汉有大司徒邓禹,三国时魏有名将邓艾,宋有思想家邓牧,清有书法家邓石如、两广总督邓廷祯、海军名将邓世昌。
戚 源出于姬姓孙氏。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分子惠孙,他的子孙称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献公时任上卿。卫献公非常喜爱鼓乐和田猎,常常因此荒废政事,不理民间疾苦。孙林父便趁这机会,内结贵戚,外连晋国君臣,打算操纵卫国朝政。孙林父知道卫献公对他心怀猜忌,就伙同宁殖赶走卫献公,另立献公的叔叔秋为殇公。殇公把戚邑(在河南濮阳县东北)封给孙林父。不久,孙林父同宁殖争权失败,迫得投奔晋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邑为姓,称为戚氏。历史名人有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他训练的军队,屡败东南沿海的倭寇,功升总兵官。他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司徒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文字记载是西周始置,金文多作司土。《周礼·地官》大司徒,为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的官。汉哀帝元寿二年,改称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主管教化,为三公之一。魏沿用,但三公为虚衔,不参与朝政。隋、唐时三公参议国事,历代沿用,至明废。清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由于上古以来就有这个官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陈国有大夫司徒印,卫国有大夫夏丁的儿子夏期任司徒,后代也称司徒氏。五代时有司徒诩,任项城县令,以善政著名,汉初升为礼部侍郎,对朝政多所建议,史称良吏。
龚 源出姬姓,是共姓所改。西周后期周厉王,贪婪暴虐,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用严刑酷法等禁止老百姓议论朝政,想要堵住天下人的咀,结果逼得国人奋起反抗,把他赶出国都,这就是著名的“国人暴动”。当时有一个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为共(在河南省辉县)伯。他品行高尚,爱护百姓,深得诸候和百姓的尊重。赶走厉王以后,大家便推举他代行天子的权力,史称“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的太子静长大成人,共和就把政权归还给他,立他为周宣王,自己回到共国。共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代,后来就以国名为姓,后来共氏有一支避仇改姓隐居,在共字上加上“龙”,成为龚姓。历史著名人物有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时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学识渊博,才气过人,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