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淝河】昔称夏肥水。《不经、淮水注》:“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右出东南流,迳城父县故城南。”《明史、地理志》称西肥水,《清史稿、地理志》,已称西淝河。源出河南省柘城县东南安平镇西温渡口,上游称清水河。东南流经唐岗集东、刘集北、汲水集北,于淝河口入皖,至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孟家桥以下始称西淝河。1951年治淮工程,将上段于诧县淝河集樊桥西从油名河截引入涡河。今西淝上源为油名河南岸淝河集,东南经太和县境,再东南流经涡阳县高公庙西,于四庙入利辛县境,再东南流经王市镇北、阚疃集南,于展沟集东出境入颖上、凤台县地,至峡山口注入淮河。西淝河原长265公里,其中河南省85公里。自淝河集堵断后,尚长178公里。1976年茨淮新河开挖至贾桥乡后刘营东,将西淝河截断,上段注入茨淮新河,下段仍注入淮河。西淝河在利辛县境内长83公里,其中上段长57公里,下段长26公里。
西淝河
西淝河
黄河夺淮以前,西淝河流域灾害较少,灌溉已有较大发展,陂塘堰坝较多。黄河夺淮以后,特别是民国27年(1938年)起历时9年的黄泛,造成河道、沟洫大部分淤平,水系破坏,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河口淤塞,潴积成姬沟湖、花家湖、毛家湖等湖洼地,洪涝灾害频繁。1950年水灾后,即对西淝河进行低标准治理,河口建闸防止淮河洪水倒灌。1952年至1956年数次挖河筑堤、整治河道、建闸蓄水,逐步提高了防洪、排涝、灌溉的能力。1971年将西淝河上段截入茨淮新河,并于1976年进行西淝河上段治理,减少了来水面积,从而减轻了茨淮新河以下西淝河的洪涝压力。入淮河口扩建了西淝河新闸,增加了排水能力,下游洼地筑圩抽排,大大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水利条件。
西淝河介于颍、涡及芡、泥黑河流域之间。发源于河南太康县马厂集,流经安徽亳州(原亳县)、太和、利辛、涡阳、颍上、凤台六县,至凤台峡山口入淮,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4750平方公里,属平原区。1951年截源工程,将王河口堵塞,使上游(清水河)来水分别经油河向东引入涡河,流域面积减至3550平方公里;乌江及三岔沟之水,因乌江涵、长林涵建成,将通济河的沟口堵闭,再减少西淝河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经此截引后,西淝河的实际流域面积减为3200平方公里;1958年开挖苏沟、济河,将原属颍河流域颍左部分的654平方公里来水,改向西淝河排泄,至此,西淝河的流域面积为3854平方公里。
现西淝河源自淝河集,东南流,沿太和县与亳县边界经龙德西、杨店西,至高公庙后,沿太和县与涡阳县边界,至苗集北进入利辛县境,续东南流,经四庙、朱集、王市集,于集东穿过濉阜铁路桥,然后经双沟、阚疃、展沟,沿颍上县与凤台县边界,至米窑附近进入凤台县境内,于金卢集以下扩为姬沟湖,至毛家集北,又称毛家湖,到蒋咀子北,折北流,于峡山口下游汇入淮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