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第二中学

家乡区县: 湖南省衡阳县

   1 基本内容  衡阳县第二中学坐落于古镇渣江。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孕育了清代名臣彭玉麟,哺育了清代大书法家曾熙,诞生了当代著名作家琼瑶。衡阳县二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光华中学上个世纪初就置办于此。1956年秋,渣江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在光华中学旧址上开班,1958年更名为“衡阳县第二中学”,当代文豪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校名。该校校园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3745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5000万元,现有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高、中级职称教师93人,开设教学班33个,共有学生2231人。近几年来,衡阳县二中投资2000万元相继兴建了综合办公楼、体育馆、标准运动场、学生公寓、综合教学楼、教师新村,学校设施日臻完美;装备了多媒体室、电脑室、语音室、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学校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校园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学子理想的求学场所。早在2001年,该校就提出了“抓管理,上质量,出特色,创一流”的口号,围绕“改革、质量、规范、服务”八字工作思路,推行“师资队伍首位抓,考风建设时时抓,三个年级同步抓,面向全体全面抓”的“四抓”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奥赛班”、“艺术班”、“体育班”特长加合格教育模式的衡阳县二中教育特色。把“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校训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把“师德高尚,学识广博,教艺精湛,业绩一流”作为教师标准,通过“定目标,促学习,广竞争”闯出了一条培养周期短、青年教师成长快的新路子,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该校现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人,近年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达40人次。衡阳县二中在实施课改中,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向“科研型”转变。设立的学科教研室、特长教研室和教育科研奖在学校教研教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该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84篇,有80多人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奖励,撰著或合著出版著作3部;学生在学科知识竞赛中荣获市级以上奖励110人次。特长生教育,衡阳县二中更是独树一帜。被社会誉为文化生的殿堂,特长生的乐园,飞行员的摇篮,艺术新苗的沃土。现役空军某部副师长胡世昌,就职于南方航空公司的曾辉及2008年就读于空军航空大学的谢超均是从这里起飞。中央美院的凌娜,浙江大学的许艳,西安美院的曾静就从这里迈出。该校成立的《江南雨》文学社是全国优秀文学社团、湖南省校园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单位,社刊《江南雨》是省青少年作家协会注册社刊。德育方面,该校推行的“重身教,重氛围,重情感,重活动”的“四重”德育工作模式,创造出惊人效果,形成了“团结、文明、进取、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勤学、好问、善思、力行”的纯正学风。开展的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如: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周二全校性班会,每年新生军训,元旦文艺汇演,班级革命歌曲合唱赛,法制讲座等,使整个校园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近些年来,衡阳县二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各级各类高校培养人才逾千人。2006年一、二本上线88人,2007年一、二本上线73人,2008年一、二本上线121人,高考成绩在衡阳市普通中学中跻身三甲。2002年荣获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4年晋升为“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05年获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2007年获“市文明卫生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大为提高,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风雨同沧桑,人梯树俊杰。衡阳县二中正以崭新的面貌和骄人的成绩感动着社会,感动着人民。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耀着衡阳县西北。二中人正以为国育才为己任,以深蕴固有的“二中精神”为动力,和衷共济,开拓进取,朝着创建三湘名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 历史沿革 沿革史   厚土渣江,植址衡阳县西北,揽蒸水,坐三町(东湖町、凌町、三湖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代先哲王船山探寻钟武遗址,数度往返于此,有题咏;晚清重臣彭玉麟,后官至兵部尚书;近代书法家曾熙,当代著名作家琼瑶均出身于此。  渣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抗战前夕,此地就设有一所县属高小;抗战期间,省立衡阳市女子中学,县礼乐局办的陶淑四校一度迁来于此。1945年9月,数十乡绅选中渣江赤石寺创办了私立光华中学,与东南方的新民遥相呼应。1949年10月,全国解放,光华中学由原来私立中学转为国家公办中学,改为县中,后一部迁至县城西渡,原址继续办学。1956年,彭氏宗族开办的渣江小学的两个初中班、四个六年级班并入旧址,更名为“渣江小学附设初中班”,这便是衡阳县二中萌芽。1958年,唐附中撤销,一部分合并到渣江附中。同年8月19日,附中脱帽,正式更名为“衡阳县第二中学”,并函请当时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到1966年,学校已初具规模,开辟了简易运动场、食堂、办公房、图书室等,并修筑了围墙,构成了四合院式的学校雏形。   十年动乱期间,学校教育几近崩溃,二中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垮台,学校才迎来了教育的第二个春天。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是二中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80年学校推行《德育量化施行办法》,开衡阳县教育界之先河,教育质量稳居前列,体育竞赛屡创佳绩。与县一中、县六中鼎足而三,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80年代,征地7亩,兴建食堂、礼堂,开辟了新运动场,第二次兴建了校门,实现了校园的第一次扩容。90年代,学校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建了校门,兴建了学校宿舍、家属宿舍,使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剧增。   1998年,高校扩招,带来了高中教育的又一春天,二中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2000年至2003年,学校实施了第一期改扩建工程。2000年学校征地30.83亩,进行了第二次大的扩容,开辟了标准运动场,新建校门,经后相继建成了体育馆、办公楼、学生公寓楼群,使二中初具现代化气派。2004年到2006年,学校又实施了第二期改扩工程,成功征购赤石责任区大院14亩,兴建教师新村,拆除前栋教学楼,兴建了新教学楼,使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层次分明,并对校园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环境更幽雅宜人。   内部管理方面,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建了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造就了敢打敢拼的师资队伍,倡导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2003年,学校通过了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验收,成功地跨入市重点行列。二中,迎来了一个中兴时期。   五十载栉风沐雨,半世纪春华秋实。回首过去,二中业绩辉煌;展望未来,二中前程无量;二中的精神激扬二中人进取的斗志,奋进的大笔将抒写二中的新华章。 历任校长   历任校长如右图所示。

   3 建校五十年大事记   我校通过文明卫生学校市级验收,申报省级文明卫生学校。 学校通过教职工捐款,联系社会团体、媒体及有识之士等多种手段,筹措资金五万余元,资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受助对象达50余人。 学校唱响平安和谐曲,收效良好,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学校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师德演讲赛

 4、学校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下午选出了“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教育工作者”,王政等28位同志当选,蒋伟等六名同志受县县级以上表彰。   

   5、举办“放飞2008”元旦文艺汇演,我校的元旦文艺汇演成为全县的招牌文艺活动。

 6、从2007年秋季开学开始,积极稳妥准确地实施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制订了《衡阳县二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方案》。

腻腻hyl(2015-06-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