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矿集团6

家乡区县: 枣庄市薛城区

媒体聚焦
编辑

国资委信息中心

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1956年成立枣庄矿务局,1998年改制为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历史见证的山东枣矿集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作为一家典型的老国有企业,由于矿井衰老、人员多、资源少、历史包袱沉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生存和发展遇到了重重困难。2000年初,山东省委组织部对枣矿集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时任淄博矿务局常务副局长的江卫同志到枣矿集团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江卫凭借长期从事煤炭事业的经验和对企业发展道路的研究,团结带领矿区广大干部职工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勇气,大刀阔斧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枣矿集团迅速从低谷中崛起。枣矿集团发展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快,发展的质量一年比一年高,整体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7]
人民日报

枣矿集团改制创新活力大增
编者按:经营机制僵化,不适应市场需求,是许多国企存在的问题。枣矿集团的经验说明,创新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是企业摆脱困境的关键。为此,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标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加大改革力度,坚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度困境重重的“老牌”国企——山东枣庄矿业集团,经过6年的改制创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05年,枣矿集团完成煤炭产量2001.6万吨、总收入162.28亿元,实现利润4.16亿元,是2002年扭亏为盈时利润的36倍。枣矿集团在全国企业500强、煤炭企业百强排名中年年大幅前移,形成备受瞩目的“枣矿现象”。
新任枣矿领导班子于2000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在办矿思路上,枣矿集团打破过去先建井、再移交生产的传统机制,推行业主负责制。
“吃大锅饭的问题不解决,企业怎么改革都不会成功!”枣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江卫说。2002年,枣矿集团将几乎所有管理人员的岗位、编制拿出来实行公开张榜竞聘。仅仅40多天,机关职能管理部门由22个减少到17个,纯机关定员由312人减少到179人,25个处室、部门被划出机关编制。一种“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新机制从此确立下来。
枣矿集团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Y—2400薄煤层液压支架和ZY—6400大采高液压支架、煤矸石粉碎机、综掘机。其中,ZY—2400综采支架成功应用薄煤层生产,最高月产达到10.4万吨。累计投入安全生产资金十几亿元,用于改善装备和安全生产技术研发。矿区采、掘机械化程度已分别达到90.7%和100%。[8]
新华社

新华社:百年老矿重树新坐标
一百多年前,一家名叫“中兴”的煤矿与开滦、抚顺一起,并称为中国最早的三大煤矿;1998年,这家百年老矿改制为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次年,由于矿井衰老、负担沉重,百年老矿跌入生命的“低谷”:企业内外债高达30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80%,职工每月300元的生活费都难以正常发放……
科技、环保、文化,这几个离传统意义上的煤矿相对遥远的词汇,改变了枣矿集团的命运。2005年,枣矿集团总资产达到152.33亿元,上缴税费15.9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百年老矿重新找到了新坐标。
科技立企:老矿拓出新天地
“枣矿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是实实在在依靠科技支撑起来的。”记者在枣矿集团采访时,集团领导这样说。
在枣矿集团田陈煤矿-800米工作面,一个像“公共汽车候车亭”一样的钢铁设备,“支撑”着煤炭界极为头疼的薄煤层作业。这套名为ZY2400型薄煤层综采支架的设备,正是撑起枣矿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武器”之一。
我国薄煤层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所探明的可采储量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20%。长期以来,薄煤层开采工艺和技术装备较为落后,致使大量薄煤层煤炭资源处于搁置状态,缩短了矿井服务年限。枣矿集团“核心武器”的研发成功改变了这一状况,其最高月产达到创纪录的10.4万吨。
研发薄煤层综采设备,是枣矿集团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的举措之一。
图片
图片(3张)
枣矿集团在本区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的基础上,依靠拥有的核心技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功迈向了外省和国外。他们在云、贵两省已获得资源储备30亿吨,在安徽淮北和山东省内各收购了两对矿井。此外,枣矿集团还在印尼、加拿大开发公路、港口、煤矿、森林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项目。
环保兴企:黑金山上崛起生态园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煤矿企业是黑色的。然而,走进田陈煤矿,鲜花、绿树、喷泉构成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枣矿集团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投入巨资建设生态园,把矿区建设成了循环经济的典范。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是我国目前年排放量和累计存量最大的工业废弃物,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枣矿集团在原煤生产过程中,尽力杜绝割顶、割底现象,积极采取煤矸石分流措施,从生产源头减少煤矸石排出量。同时,枣矿集团还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技术,减少煤矸石流向地面的数量。2011年刚刚建成投产的枣矿集团热电厂,每天消耗的煤矸石更是超过800吨。
此外,枣矿集团还致力于强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在加大污水治理力度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矿区水资源,建立了一座日处理水能力10万吨的水处理厂,从中获得洁净的生活用水和优质的纯净水。
文化“润企”:软实力铸就生命力
在枣矿集团柴里煤矿,身材魁梧的矿长王玉海给记者讲了一个“牵手”的故事:四五十人在会议室里用黑布蒙上眼睛,矿长领头看路,然后手牵手走出会议室,上下台阶,穿过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最后再回到会议室。
王玉海说,这个时候他感受到了领导的责任,而考验员工的则是对同事的理解、对领导的信任。这个“牵手”的游戏是柴里煤矿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今,这种被誉为“心智训练模式”的训练方式已经成为枣矿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枣矿集团采访,就像走进了一个企业文化的宝库。田陈煤矿的“精细化”管理、“井上是花园、井下是工厂”的生态观念、团结协作的气氛……这些凝聚人气的氛围,让枣矿集团员工增强了认同感和责任感。
枣矿集团董事长江卫说:“煤矿可能枯竭,文化却能够永存。我们希望用文化铸就枣矿集团更久的生命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伴随这个煤矿‘老字号’走好又一个百年。

花蕾蕾(2015-06-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