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是淮河的下游。发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向东流经安徽、江苏入海。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南宋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和明弘治六年(即公元1494年)黄河两次夺淮入海。对黄河故道和周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故道凤鸣朝阳边地貌变化。大约在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全球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岸大规模西侵。今天的老羊寨镇的北沙、小岗、小马庄、立新、后沙岗至新沟的大墩、北湾、南湾和施庄镇的沙岗再至建湖上冈和盐都的龙冈,这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便隐约可知当年海岸西侵的情形。由于先秦以前淮河带来大量的泥沙,形成冲积性平原,在古黄河以东地区,早已有人类活动,其年代属于青莲冈文化和龙山文化。
距今约3-2千年间,全球气候相对变冷,海岸线向东推进,淮河口亦向东推移,《禹贡》载:“导淮自桐柏,东至泗,后又东入于海。”这是先秦时的情况;光绪年间的《阜宁县志》记载:“宋元以前,北沙为出海口。”旧《阜宁县志》卷23又载:“山阳渎为转运孔道,征辽舟师,必经山阳、射阳湖、由北沙入海。”确切的指出了在唐代以前,羊寨一带的淮河堆堤和周围陆地已经形成,并在此留下李世民扎寨东征,消灭淮东盖书文武装的故事。
南宋建炎二年(即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泥纱大量进入淮河冲进大海,使黄河故道河床升高,河口下移,原先的海岸大陆架形成冲积性平原。《行水金鉴》卷52述“案查云梯关之为昔年和海口”《大清一统忘》淮安府中记载“万历四年,卉青湾成河……总下之梯关入海”。说明至1576年,故道入海口在云梯关东不远。直至1885年黄河北徙,故道基本形式今天河床高,东堤宽之情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