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区县: 承德市平泉县
自古文人墨客每观山游历、迁徙问边,总要留下诗句寄情,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曾有诗曰:“ 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成为称颂家乡马盂山的千古名句。而当我一次次的翻开历史,了解西山与苏颂的历史情缘,感受城市的沧桑巨变则对西山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西山,小城西边的一座土丘,背后毗邻101国道,在周围群山掩映下,实在矮小多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着时代前行的足迹。
西山的夏季,晓雾将歇,山间散落着的杏树们孤独地张望着灰色的城市;西山的冬季,西山萋萋荒草,站在其上,举目四望,小城拥挤杂乱,仅有的几座四层楼鹤立鸡群,散落在成片的民居中间……尽管如此,西山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那里曾留下了我与同学间的真挚友情和太多美好的人生回忆。
高中毕业后,我来到了内蒙古学习,与西山“亲密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偶尔,我会借去寒暑假之机匆匆对她投去一瞥。但这些年来,我眼中的西山没有多少变化,仍然只是那草木葳蕤的山丘!不知何时,西山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已经渐渐远去了。
西山经过挖掘机、装载机日夜轰鸣吼叫后,便开始像变魔术似的褪尽历史的风尘,以靓丽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101国道从西山背后飞越而过,昔日沉睡的西山仿佛被惊醒了,好奇而兴奋地张望着身旁这条平整且宽阔的玉带。迎宾路与101对接,西山东侧拦腰挖出一条大通道,城市交通拥挤的瓶颈得以改变。再次站在西山上俯瞰脚下,多姿多彩的城市映入眼帘——红色的屋顶,宽阔的街道,六层以上的高楼鳞次栉比,城市的青春活力尽情四溢。夜晚的县城宛若人间仙境,花灯粲然,轻歌曼舞,喷泉飞溅,引无数市民前来悠闲。
终于,西山公园也就是泽州园正式向市民开放了。
开园那天,我迫不及待地带上相机,与同学一起从后山的盘山路径直走进泽州园,公园内绿草如茵、花果飘香、鸟鸣蝶舞。耶律阿保机雕塑、玉珠苍穹、邀月、梨花春雨、烈士陵园、苏颂碑林、栈桥、辽塔、秀樾七彩、沁心、云影天光、真水无香、蝶影等16处景致点缀其间,厚重的辽文化底蕴,更加彰显出古城平泉的魅力。一座灰瓦重檐的四合院座落在松枝翠柏之中,那就是苏颂纪念馆。门前石碑上铭刻着建造苏颂碑林的始末。肃立碑前,历史回溯到了辽金互派使者的和平年代。辽咸雍八年(公元1072年) 秋,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苏颂奉命出使辽国。一路穿行在古驿道上,茫茫北国风光奇秀,令苏颂感慨万端,豪情满怀,诗性大作,留下《使辽诗》58首,其中《过土河》、《和就日馆》《契丹帐》等最为有名。“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契丹帐》)生动再现了广袤的辽地奇异风光和契丹人粗犷的游牧情景。“白草悠悠千嶂路,青烟袅袅数家村,终朝跋涉无休歇,遥指邮亭日已昏”(《过土河》)。诗中的邮亭当属苏颂休息的馆驿了。在那个人烟稀少的年代,小小的馆驿见证了苏颂挑灯难寐挥笔疾书的情景,回到朝廷,他提出的继续与辽朝友好的建议得到重视,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走进门前,正门两侧上书:“颛顼故里辽河源远流千古,苏氏祖泽砥石磨砺矗万年。”一副遒劲对联道出了历史沧桑与文化的脉脉相传。
出苏颂纪念馆不远,就是醒目的英雄纪念碑了,历史与现代比邻而居,先贤与志士凝神相望。长卷舒展的碑文引我们回望起硝烟弥漫的岁月:古城是通向塞外的咽喉,而西山更是敌我争夺的要点,当年西山炮声隆隆,英勇无畏的战士血洒疆场,长眠于此。如今,在泽州园幽静的一角,烈士们可以安然休息了。走在鹅卵石铺就的甬路上,我有意放缓了脚步,生怕惊扰了长眠的烈士们。
与苏颂纪念馆遥遥相对的就是就日馆了。这座辽式建筑气势恢弘,背倚西山,远眺县城,与喧哗街成一条中轴线,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彰显出其庄严的一面。两边绿树环绕,青草幽幽。我迫不及待地走近她,外墙是金色的沙面,上面印刻着一幅幅精美雕塑,有冶炼图、农耕图、生活场景图等等,展现了契丹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忽然记起环岛的雕塑,夫妻二人牛车边手指轻舒,极目远眺的情景令人遐思不尽,这是再现《辽史·地理志》记载的男骑白马女骑青牛,繁衍生息契丹八部的美丽传说。先民牵着牛车,逐草而居,一路跋涉,饥渴难耐,正愁眉紧锁中,眼前一亮,一马平川的河谷映入眼帘,那就是日思夜慕的梦中家园。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繁衍生息,书写了一曲拼搏奋进的古韵。
最近一次游历泽州园时,西山脚下的低矮民居早已拆迁了,仿古一条街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或许,明年春花烂漫的季节,再次漫步西山时,耳畔会飘来悠悠辽代古音吧。那时,一定会怀疑自己漫步辽代的繁华市井了呢!
我想,用不了多久,一座山水宜居、文化与历史脉脉相传、环境优雅整洁的中等城市将以崭新的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那时的西山,那时的平泉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