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鎏金七宝阿育王塔,藏于南京大报恩寺,体形硕大的宝塔金光闪闪,周身镶嵌着宝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根据碑文、塔身文字和X光片互相印证,专家确认,宝塔内瘗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顶真骨”(释迦牟尼头顶骨舍利)。
背景资料
七宝阿育王塔的出现得益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公元955年,钱弘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七宝阿育王塔大体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将之作成“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
发掘过程
2008年7月18日凌晨,在南京大报恩寺考古遗址发现了金陵长干寺地宫石碑。石碑下面首次发现了铁函。
2008年7月28日凌晨,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铁函从大报恩寺考古遗址运送到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
2008年8月6日,举世瞩目的铁函开启,凤凰卫视和南京电视台向全球作现场直播。铁函开启后,鎏金阿育王塔露出金光闪闪的塔刹,塔的周围还发现了“金凤凰”和宝石。
2008年8月7日-11月11日,由于铁函埋入地下近千年,阿育王塔与铁函间的空隙太小被“锁”住。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要求确保函、塔、缎都不能损坏,取塔工作陷入僵局。
2008年11月12日,考古专家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初步拟订了取出阿育王塔的方案。
2008年11月18日,相关专家再次经过论证和测试,决定11月22日取出“塔王”。
2008年11月21日,通过X光扫描基本确定“塔王”里有“金棺银椁”。
2008年11月22日,塔王正式出函。出土的石函上有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大中祥符四年(1001),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
2009年3月,考古人员从塔内请出两套金棺银椁。
2009年5月起,修复后的阿育王塔及部分文物在南京市博物馆公开展览。
制作工艺
七宝阿育王塔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银片制作上,先根据阿育王塔造型,将厚为0.6厘米银片作为毛料,然后取用大于银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将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时房屋青瓦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将松香加热成糊状,将瓦灰拌入松香内,搅拌成黑色胶泥,将黑色胶泥覆盖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铺平,然后将准备好的银片用火烧红,冷却后附在胶板上,用木槌敲平。
这时就可以将佛教纹样构图印到银片上,做出线条后,银片上就形成了佛教纹样的凹形线条,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期间需要不断地回火和捶打以及其他工艺,直到达到效果为止。
因为七宝阿育王塔上要嵌452枚珠宝,其中一些珠宝是异形的,就必须先在银板上根据宝石挖出一个圆窝。将银板取下、清洗、折弯、折合成形,然后合形时要做框架,因为塔内要放金棺银椁,需要较大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采用千年不变的木材“沉香木”制作出来的,工匠们将做好含有银纹佛教纹的银片,包裹在图样大小的沉香木框架上,然后用铆钉铆成,装上各种银饰部件。最后将做好的银阿育王塔经过清洗、除迹,并将珠宝镶嵌上,再进行鎏金。
古老的鎏金工艺能不变色,且牢固,黄金灿烂光泽、华贵富饶如新。鎏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古称火镀金、汞镀金,混汞法等。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这种工艺的程序,包括杀金、抹金、开金、压光等四道工序。先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却,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这个过程俗称为“杀金”。
其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的铜锈后,用“涂金棍”沾上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统称“抹金”。
然后,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就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统称为“开金”。举例来说,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度能达到36微米。
最后,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统称“压光”。这样一件精美鎏金件便诞生了。
塔身图案
七宝阿育王塔塔身图案塔座、塔身和山花蕉叶上,每隔几厘米就镶嵌着各种珠宝,有的至今仍晶莹剔透。专家解释,这座宝塔之所以被称为“七宝阿育王塔”,是因为塔身嵌有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砗磲(一种难得的深海贝壳)、玛瑙、玻璃和水晶,其中仅水晶就有上百颗。不过,因为历经千年,很多珠宝已经脱落,把这些数以百计的宝石放回原处,是今后修复工作的一个难题。
塔身上的纹饰精美繁复,佛像姿态栩栩如生,仅一只20厘米左右山花蕉叶侧面,自下而上就有三幅高浮雕图像:白象转世、菩提树下成佛、佛祖涅盘。在其他的山花蕉叶上,还有佛祖从摩耶夫人肋下出生、鹿野苑说法等讲述佛祖生平的故事。
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图像,其中一幅是一头老虎咬住一个年轻人的脚。主持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黎毓馨解释说,这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叫作“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另外三幅分别是“光明王施首”、“快目王舍眼”和“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这与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银质阿育王塔完全一样。这些都是佛教中的本生故事,表现“舍己救人”的题材,《本生经》中这样的故事多达500个。在全国各地出土的阿育王塔中,这样的图案并不鲜见,但只有南京的阿育王塔上有文字说明,这是一个独特的发现。
塔身每面的边缘,饰有金翅鸟图案,其形状类似凤凰。佛教文化中,大鹏金翅鸟和雄狮是佛祖的左右护法,常随佛祖左右。另外,塔身上部每面都有文字,分别是“皇帝万岁”、“众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字下,有一凸出的兽首,长着鹿角,似乎是龙头。
塔身文字
塔身文字表明,这座精美的七宝阿育王塔是在扬州制造的,使用的是锤揲工艺。唐宋时期,扬州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金银器制造重镇。
“滑州助教王文”仍然是个谜
碑文中明确记载,是长干寺住持可政和“滑州助教王文”修建了长干寺地宫。
可政是一代高僧,曾从终南山将玄奘的顶骨舍利带回南京天禧寺建塔供奉。然而,王文其人却是个谜。由于滑州助教只是九品小官,而且可能只是交纳钱粮而领的虚衔,并不一定在滑县做官,因此,其身份难以确认。
宝塔塔身上“王文”——“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变相记”。“变相”是指将佛经变成图画。南京大学宋史专家李昌宪解释说,将仕郎是官阶中最低一等,通俗的解释就是“刚刚步入仕途的人”。这个信息仍然无法破解其真实身份。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dsduanhq
微博首页:http://webo.com/duanhq52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