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人物志

家乡区县: 福建省周宁县

      周宁立传人物,唐以前无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史料记载保存无几。清乾隆《福宁府志》、《宁德县志》中周宁有少数人物立传,但记述简略。民国27年(1938),《周墩区志》立传人物只限于明清两代周墩境内人物,且史料单薄,内容囿于封建伦理道德居多。
新编《周宁县志》人物篇,分传、表、录三个部分。立传人物44人,为周宁籍对经济、政治、文化有过较大影响的古、今已故人物,在世人物的突出业绩则通过以事系人记入有关专业志篇章。人物表收录已知周宁籍历代进士8名、举人8名;当代博士15名、硕士41名;周宁籍历代仕外人员77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8名。人名录收录革命烈士550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70名。表、录下限延至1992年。

汤 耳

汤耳,字闻之,里渺村(川中村)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宣宗间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县)知县。
汤耳原居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携家眷迁至里渺,筑屋凤山南麓,修道路,建木桥,造磴步,以便行人。汤耳致仕后回川中定居,开发良田。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与普济和尚建凤山寺,舍己田作寺田。此后,遣长子汤让迁梅山,次子汤谦迁孝悌,三子汤讲居川中,三兄弟互相提携,汤姓子孙世代繁衍,使川中、梅山、孝悌及其附近村庄得到开发。
汤耳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享年88岁,墓葬川中南山岭。

郑德厚

郑德厚,字克淳,浦源村人,生于明嘉靖初。少负壮志,习文练武,熟谙武略,为乡亲所器重。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萌源村遭匪首徐颛六率匪徒300余人劫掠,德厚召集乡勇400余人增援抗击,匪溃败逃遁。嘉靖四十年,德厚与其兄组织乡勇出剿山匪刘大眼,擒拿其头目朱二、黄孝四、郑品十等人送官府究办,其残部溃散。
嘉靖四十二年,倭寇骚乱周墩,劫掠烧杀,德厚为安乡保民,与众乡亲筹集白银百余两,赶筑塞堡,日夜巡逻,加强防御,乡里得以安宁,德厚因此倍受乡民敬重。德厚卒年不详。

徐 援

徐援,又名义援,号汉烈,后改名马援,纯池村人,明天启五年(1625)生。少负大志,性旷达,体强壮。家贫,早年跟随长辈往闽北、浙江等地谋生,从事打铁、烧炭,辛劳困苦,生活艰辛。时值清初,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徐援毅然聚众举义,结寨为营,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马二爷。在浙江丽水、庆元一带劫富济贫,历十余年,深受穷苦百姓拥护,归附者达千余人。
清康熙七年(1668),闽浙总督李宣奉诏招编,徐援率众归顺,授浙江杭州府督标左营参将,后升选广西平乐府副总兵。康熙十三年,徐援奉诏讨伐“三藩”叛乱,收复柳州、梧州等府,征战有功,升任都督。康熙二十年辞职,诏准带都督同知衔回乡。
徐援回家后,热心为乡里兴利除弊,整肃盐仓弊害,除贪去暴;修复毁坏塘陂,蓄水灌溉,制治有方,村民受其益。此外,还重视教化,倡办学馆,修葺“般若禅寺”,闽浙总督部院刘光麒赠匾“瑞徵鹊印”,彰扬他的业绩。
徐援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病卒,年79岁。

梁淑芳(2015-06-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