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组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兰州黄河用于运输,现在已成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也是兰州汉族民俗文化的遗产。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可见,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倡导,羊皮筏子的保护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了更好地对羊皮筏子采取保护措施,首先是保
护传承人,将其制作工艺、驾驶技术、人文的生存状态保存下来。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成立专门保护机构;配备专门保护人员;列入名录形成档案;拨出专项保护经费。七里河区文化局开展了羊皮筏子的普查工作,主要是对其分布状况、运营情况及传承人的普查,同时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并指定保护责任人,撰写相关材料、申遗,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
兰州羊皮筏子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费问题,二是民间行为的运营方式缺乏管理和指导,今后应成立羊皮筏子保护协会,对其技术、制作、驾驶及运营等进行规范管理和文化意义上的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羊皮筏子走到今天的境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仍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为黄河风情线增光添彩。它的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实用功能。而将这一凝聚着古代文明的工具保存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