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在此口置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因与上党郡连界)。后来改名土门关。
唐以后称土门关或井陉关不一,明清时都称井陉关。《述征记》谓“井陉”为太行八陉中第五陉。(1.太行山自北而南,由山麓全山脊,险峻不可攀越。古人谓独有八处相通微径,称为八陉。它们是:1.轵关陉, 2.太行陉,3.白陉,4.滏口陉,5.井陉,6.飞狐陉,7.蒲阴陉,8.军都陉。)
秦汉时为军事要地。公元前229年秦王翦伐赵、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的“背水战”、公元396年拓跋魏伐后燕,均据此隘。《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阣、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高诱注:“井陉县,六国时赵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兴兵攻赵,下井陉。汉高帝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陈馀),即此地也。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进陉......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获鹿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诗:“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清谭嗣同《井陉关》:“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