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老吉这一事例来看,进行事件营销不但要求营销人员有全面的攻关技巧,更要有深刻的洞察能力,从而发现“事件”的价值、事件的影响及事件的后果。此外,企业策划人员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如果是东施效颦、人云亦云,不可能制造出有轰动效应的亮点。企业进行事件营销,一方面可以通过密谋策略来亲自制造,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热点事件”这个便车开展营销活动。比如,近年来的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非典流行都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此次大地震更是亿万人关注的焦点。万众注目之下,也正是营销人员可资利用的事件营销资源。
为达到预期的效果,事件营销必须策略先行。对于企业而言,公益赞助可能视为一项企业营销行为,所以在执行公益赞助时必须视同企业其他营销行为一样,策略先前,预先将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考虑周到,包括何时赞助、赞助多少、何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是否邀请政府官员见证、媒体宣传计划如何执行等等。只有考虑充分,把握得当,才能使企业避免成为“无名英雄”,使结果朝着企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虽说不可能预测事件的发生,但企业也应有整体的预案,做到有备而来。
事件营销及公益捐助与营销战略相一致。擅长于公益营销的公司在选择公益项目时其实是非常谨慎的,他们注重项目和时机的选择,往往选择能够促进本身目标的社会公益事业,绝大多数的公益项目针对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社区、政府官员或供应商,以有意义的方式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重要的一条是公益活动的受众面,应与自己的消费者群有相关性。王老吉此次的大规模捐助就是看准了事件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事实上,从收到的效果来看,也确实如此。
公益性事件营销要把握时机: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地赞助。当社会出现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时,社会、媒体、民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是最高,如果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主动表态,必须可以引来更多注意力,也最能吸引媒体的报道。与市场营销一样,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投入的数量,而是能够预先抓住最适合的时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同样捐1亿元,王老吉与万科的结局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王老吉在爱国热情高涨的敏感时期,树立了爱国品牌正确而良好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其次,王老吉在网络营销中,起用“封杀”王老吉的口号,直接拉动了销售的增长。当前,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已经丝毫不逊于传统媒体,而中国现在有2亿多的网民。可以说,王老吉利用为灾区捐款的企业行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超级情感营销。而万科却由于捐款而陷入一场危机之中,原因是万科先捐出区区200万,迫于舆论压力,数日之后又做出回应,将拨出1亿元在未来的3到5年用于灾后重建。谁料,此公告一出,还是难以平息网友们的“愤怒”,甚至有网友大骂万科为“奸商”,认为万科做出的捐款1亿元毫无诚意,而是在玩弄人们的感情。
长期坚持的原则:公益赞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的营销策略。持续投入与持续回报,才能使企业积累起深厚的品牌美誉度,也获得媒体持续的报道与关注。事实上,作为饮料行业的翘楚,王老吉一贯将商业运营与企业公民责任进行了很好的平衡,始终把有益社会、关注民生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持续八年的“学子情”活动,将自助和助人的信念贯彻始终,为企业、贫困学生、热心公益的个体建立了互助学习平台,让关爱和帮助始终延续和传递下去。王老吉的种种善举,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饮料第一罐”企业所应有的大家风范。所以,在实力允许情况下,企业应将公益赞助纳入企业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对某一公益项目持续性的赞助,最终获得政府、媒体的高度认可与持续关注。
在事件营销的具体运作中,企业在展现爱心、责任、业绩过程中,都应该尽量淡化商业痕迹,引导第三方进行评价,增加大众对企业价值的认可。任何企业的成功都与社会良性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我们只有远离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倡导和谐和发展,才能与社会、政府产生良好的互动,为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