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源于民间祭祀,系将敬鬼神、祖宗的供品在敬献之后拿来回锅食用,因而也称“会锅肉”,川西地区还称之为“熬锅肉”。四川家家户户都能制作,又被四川菜馆作为传统名肴。久居异地的四川人,每当回到四川,山珍海味可免,而回锅肉不能不吃。特点:用猪腿肉,经先煮后炒,或先蒸后炒而成。成菜色泽红绿相衬,肉片厚薄均匀,软硬适度,味浓鲜香,微辣带甜。
工艺:取用带皮的猪坐臀肉,入锅中用水煮至刚断生取出,稍晾凉后,即按横筋切成6.6厘米长、5厘米宽、0.3厘米厚的厚薄大小一致的薄片。炒肉时应先炙锅,再下菜油、化猪油合成的混合油,烧至五成热,下肉片炒至卷缩成灯盏窝状,烹绍酒,下盐翻炒,再下郫县豆瓣炒上色,下甜酱、白糖炒匀,最后下蒜苗节炒至断生即起锅。成都的回锅肉炒时要放豆豉,重庆的回锅肉则不放,这是先煮后炒的回锅肉制法。先蒸后炒的“旱蒸回锅肉”,由于不煮而先蒸,保持原汁,成菜后较先蒸后炒的香味更浓郁,也更受人们欢迎。
“筠连水粉”是筠连县特有的地方名小吃,在川南、滇东北久负盛名。在2012年宜宾举行的“宜宾名小吃、宜宾特色餐饮名店、宜宾名优特产”“三名”评选活动中,筠连水粉就一举斩获了“宜宾名小吃”的美誉,从此“筠连水粉”更是美名远扬。3、4元钱一碗的水粉,老板多是下里巴人出身,可食客却包罗三教九流。
据说,筠连水粉之所以出名,除了在佐料上讲究外,还有做水粉的原材料选用的是筠连本地特有的优质红薯粉,最关键的是在制作时的火候决定了水粉的韧劲和口感。其特点是味道鲜美、粉丝白亮、柔韧有嚼劲,这是其他地方的水粉所不及的。
“我每天都要到这来吃碗牛肉粉当早餐,不吃过不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小店的食客黄成边说,这里各种口味的水粉汤都很巴适,水粉爽滑,又香又脆.
筠连糟黄瓜是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的特产。筠连咸菜久负盛名,其主打产品便是糟黄瓜。糟黄瓜系选用川南乌蒙山脉乳黄瓜和高山鲜红椒手工制成,口感脆嫩辣甜,咸鲜爽口,独有麻、辣、香、脆、鲜风味。
明清时期,筠连人就开始腌制糟黄瓜。因筠连多喀斯特地貌,山势较高而冬天气温较低,蔬菜难种。筠连人见夏天瓜果齐全,特别是黄瓜易种且产量大,人们便将嫩黄瓜采摘后一个个分成条状,放在太阳下晒干;冬天蔬菜奇缺时,再拿出来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伴上辣椒酱等食用,脆、辣、甜且清香可口的糟黄瓜因此而得名。古时马帮经过筠连,常捎带“筠连糟黄瓜”于路上食用,故那时糟黄瓜就已名传南丝绸古道。
改革开放后,筠连县城各大小餐馆陆续开始选用高山嫩黄瓜和红辣椒,按照传统工艺制成糟黄瓜。目前筠连的糟黄瓜仍采用纯手工制作,因新鲜黄瓜含水量达97.5%,一般25斤鲜黄瓜经过烘干后才能得到1斤干黄瓜。经过烘干的黄瓜条用水浸泡后,再拌以本地的新鲜辣椒、生姜,十多种天然香料按比例混合后,进行腌制,经过发酵过的糟黄瓜味道独特,麻辣鲜香特别适合下饭,糟黄瓜作为一道佐餐咸菜上桌,受到人们喜爱。
糟黄瓜作为一道佐餐咸菜上桌,受到人们喜爱。作为筠连县有名的土特产,糟黄瓜以盒装、袋装、瓶装等形式走进了超市卖场,还多次外出参展,名气越来越大,因其美观大方、方便携带,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村夫”、“香名”、“阿婆”、“郝哥”等诸多品牌应运而生,畅销省内外、有的还远销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村夫牌”糟黄瓜产品还获得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