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历史

家乡区县: 潍坊诸城市

  诸城春秋时为鲁之诸邑。 鲁庄公二十九年冬,鲁国在石屋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置琅琊郡,市境属琅琊郡(郡治琅琊)。 诸城置县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六年,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年,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天佑四年,县属后梁。龙德元年,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清泰三年,后唐亡,县属后晋。开运三年),后晋亡,县属后汉。乾佑四年(,后汉亡,县属后周。显德七年,后周亡。五代十国历经53年,至此终止,诸城县始归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金,诸城县属山东东路密州治。密州仍为安化军。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诸城独立。民国二年,废府设道,诸城属胶东道。民国29年,裁胶东道,设莱潍道,诸城改属莱潍道,暂由沂州道管辖。至民国30年3月,始归莱潍道管辖。民国34年,诸城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诸城,市境沦为敌占区。 1943年7月下旬,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滨海专区滨北行署。此后,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属滨海行政公署滨北专区。1946年7月,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城县先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改属昌潍专区,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属潍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诸城市为县级市,直属山东省,潍坊市代管。

刘增金22(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