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和扶贫“联姻”激活扶贫“内生力”

家乡区县: 庆阳西峰区

“自从有了金融贷款,我发展产业有钱了,也有动力了。我现在就想,一定要加把劲干,早点挣钱还贷款”。6月4日,西峰区彭原镇芦子渠村的翟相珍顶着烈日不停地忙碌,一会整理饲料,一会清理羊圈,额头上时不时冒出几滴晶莹的汗珠。和翟相珍说的一样,自从金融和扶贫“联姻”后,芦子渠村看不到闲人,大家都有了压力、也有动力。

政府搭台借“鸡”下“蛋”

“钱找钱,易。没钱找钱,难,没钱的农民想找钱,难上加难。”翟相珍的说法,虽然听上去有些戏谑,但也不无道理。

芦子渠村7个村民小组,474户1969人,村民长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经济来源,也有村民小打小闹的散养一些猪、养等牲畜,没有产业,没有资金,贫困户仍然居多。

翟相珍是西峰区金融扶贫的受益者之一。2013年,西峰区选定芦子渠村、新庄村等10个村为试点村,分别注册成立村扶贫互助协会,实现了乡(镇)试点工作全覆盖。

随后,区财政列支100万元作为担保金注入担保公司,由市经投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为西峰区贷款1000万元,全部在第一时间兑现到10个试点村的467名农户手中,支持农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满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要求。

三户联保 信用自己作保

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切实解决了农民“要发展、想发展没有钱”的困窘问题,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连串的疑问,如何将这些钱用到地方上?敢不敢给贫困的群众贷款?会不会出现”老虎借猪——一去不返”的现象?

为了推进贫困户贷款顺利开展,西峰区对申请扶贫贷款担保设置了“前提要件”——必须三户或三户以上自愿组建联保小组。

“贫困群众贷款担保方式,从只允许公职人员担保,变成三户联保以及其他多种形式担保,降低了贷款门槛。”西峰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做好贷款资金监管和跟踪问效,各试点村对每一笔还本清息情况及时建账,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持续跟踪督查借款用途,对增收效果不明显的农户,及时帮助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都是一个村的,情况都知根知底,那些不求上进、好吃懒做的农户,群众的心里都明亮着哩,村里也不会给他们办贷款。”芦子渠村村主任何希汉说,“有些事,表面看只是几个人的小事,实际上却是关系到整个村的大事,村里的信用等级没法升级,银行的授信额度没法增加,以后想致富的群众贷款就没办法办,影响全村人的发展。”

资金杠杆 撬动农民发展能力

“有了金融扶贫贷款,我购买了喂羊的饲料,又新栽了六亩樱桃园。”谈起金融扶贫带来的好处,芦子渠村北庄组村民翟宝宝笑得合不拢嘴。

芦子渠村马山组贷款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大小不一的果园。何希汉告诉记者:“马山组去年苹果收入达200多万元,最近到了蔬果、套袋的时间,还带动其他村组的群众去打工,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在什社乡新庄村,梁志科用贷的2万元购买了14亩地的黄毛谷种子、肥料、地膜,还套种了9亩矮化苹果,他说:“黄毛谷和矮化密植苹果套种,产量高,效益好,现在一亩地能收入2000元,比以前的收入翻了三番呢。”

拿到国开行扶贫贷款资金的农户,目前大都结合实际发展起了产业,有力地促进了草畜、果品、瓜菜等种养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了“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方式的转变。

百度用户(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