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舞狮,朗蒲人大多都能说个概念。此项活动满清时期,就在朗蒲时兴,原先是春节期间供农民自娱的一项节目。"狮子"历来被朗蒲人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每逢过年,村里就组织了舞狮队,在寨子里闹上几天,各家各户准备好糖果水酒,封好红包,把"双狮"请进家门,舞上一堂,以图个热闹和吉利,后来,每逢重大节日活动,村里都要组织舞狮队,从在本寨舞,发展到去别的寨子舞,然后就是外地。有人甚至大老远的来请舞狮队,于是德宏、缅甸等地都留下了朗蒲舞狮的足迹。
朗蒲舞狮无脚本参照,全凭编者琢磨和舞狮人互相切磋,有的动作甚至是临场发挥。舞狮人两人为一组,各持狮头狮尾,配合默契地完成整体动作,两只"狮子"互相嬉戏,或随耍狮人起舞滚动,忽而气势磅礴,英姿飒爽,忽而乖巧伶俐,诙谐逗趣,让观者目不瑕接,忍俊不禁。
舞狮表演中,诵"四句"几乎成了它的"配乐"。"四句"乃是有韵律的贺词——其实不止四句,只是最短的必须有四句——它有一个声音宏亮、口齿清楚的专人,有节奏地念诵。"四句"词是由村里文化水平较高的老艺人编写的,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和歌颂家乡的大好风光、新风貌、新气象,还有一些是专门为德高望重、捐资助学、扶贫济义的个人而写的。在去庆贺人家的时候,"四句"又必须是根据这家人的实际情况而编写,有固定的模式但没有固定的贺词,诵"四句"的人必须全面掌握、灵活运用。
因为"舞狮"讲究动作轻捷灵敏,有时还要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所以"舞狮"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到了村里年轻小伙子的身上,只要稍微经过老艺人的点拨,村里的小伙子大多都能胜任——其实他们更多的是把这项表演当成"玩",有了这样"高级"的"玩"法,自然就不会无所事事。
近年来,朗蒲的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为把村里的优秀民间艺术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热心人李绍蔚自己出钱到昆明买了价值几千元的一对狮子道具和一些演员服装,组织老艺人和对此项活动情有独钟的青年们,成立了朗蒲业余文艺表演队,职员最老的有七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十多岁。他们大胆创新,以舞狮为主,配以表演滇戏、仙灯、花灯等,随时乐意接受县、乡级的文艺调演和应邀到学校、工厂、商号等进行友情演出。这些不仅是"农民"的农民,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把生活舞得红红火火,朗蒲的民间文艺也开成绚丽的花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